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埃的命     
一 老根不知道儿子顺红为什么杀人.顺红是个乖顺的孩子,胆子又小.一只小老鼠都能把他吓得哇哇大叫.当兵三年回来,顺红仍然羞怯,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只是身子长高了一截,长大了一圈.怎么顺红说变就变了呢?怎么顺红就敢杀人了呢?顺红为什么要杀人?顺红究竟杀了什么人?老根想不清.他的脑海里只是奔跑着顺红模糊的身影.眼里总有大团大...  相似文献   

2.
"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山茶别样红",这是对弥渡花灯形象而高度的评价。弥渡花灯传承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基础深厚,继2000年弥渡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之后,弥渡花灯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弥渡花灯走出弥渡,走出云南,引来更为广泛的关注。元夜燃灯处张灯踏歌乐  相似文献   

3.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4.
味道弥渡     
彭琼瑶 《大理文化》2011,(10):86-88
一直觉得生在弥渡是很有福气的,一年四季不冷不热,一天过日子不急不躁;山上有树,河里有水;小伙子帅气阳光,姑娘个个温柔爱笑……所谓"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可不是徒有虚名的。而我是一个"好吃"之人,每每跟人提起家乡的千般好万般好时总会不自觉  相似文献   

5.
一苇 《大理文化》2014,(12):71-75
正提起弥渡,你也许会想起那首歌,那首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也许你会脱口蹦出一个词:花灯。或者,你一脸坏笑:呵呵,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当然,天生桥、铁柱庙、太极山,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密祉小镇。够了,弥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盛产民歌和爱情,不去,让人心驰神往,去了,让人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6.
杨世明 《大理文化》2011,(12):28-30
"杨嫂,你怎么把二女儿扔到大路边呀?她好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哪,天又那么的寒冷,如果没人发现会冻死的,将来我们养老不知靠得到谁呢?你为什么这么造孽呀!"隔壁的帅妈在刺骨的寒风中抱着婴儿,急匆匆地跨进院子,向屋里的杨  相似文献   

7.
一首民歌被誉之为东方小夜曲,被几亿人所喜爱,全世界的艺术家在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她演绎她,先后在华盛顿第二届中国文化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维也纳演出、首届澳华音乐节、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等国际音乐会上取得重大成功,其小提琴协奏曲在莫斯科上演并引起巨大轰动,这一点谁也始料未及.当这首民歌改编的《今夜月明》唱响北京奥运会时,谁也想不到这首名曲的故乡竟然是一个边疆小城.随着她风靡全球蜚声世界,人们发现中国知名的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也产生于此,这就是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弥渡.……  相似文献   

8.
朱正 《寻根》2001,(5):49-51
鲁迅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木瓜之役,倏忽匝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55中说了一个大概。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课,“到了冬天,学校里忽然起了一个风潮,原因由于监督易人:衡山先生(引按:即沈钧儒)被选为咨议局副议长了,继任是一位以道学自命的夏震武,我们名之日‘夏木瓜’。到校的一天,他要我陪同谒圣,我拒绝了,说  相似文献   

9.
弥渡红粬米     
谢海梅 《大理文化》2014,(12):85-86
正红粬米是弥渡特产之一,是弥渡弥城独家首创的生物食品调味之佳品。在弥渡制作这种红粬米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仅有弥城镇果子园村的几户人家能够制作。因制作成功的粬米颜色呈玫瑰红,又像滴汁的樱桃样鲜红诱人,故称之为"红粬米"。据传红粬米的制作工艺是几百年前就传下的秘方,这一秘方至今无人知晓。在该工艺的制作家庭里,据说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在我记忆深处,浓烈刺鼻的烟味,使人一呼吸到就恶心,生活在烟雾缭绕的环境里,让人头昏脑晕.那时候,爸爸抽烟很厉害,他是弥渡报社的记者,一写起稿子就要抽烟,有点像鲁迅一样.……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老家在大理弥渡。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大项目之一,东川铜矿开发提速,需要大量的建设人员,东川矿务局到弥渡招工。1960年,一心想到外面闯一闯的母亲,不顾父母反对,报上了名,招工进了东川矿务局,被分配到因民矿。从弥渡坝子来到乌蒙山区,还是被称为地无  相似文献   

12.
单滨新 《寻根》2012,(1):60-64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以翰林身份参加革命,成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  相似文献   

13.
彭琼瑶 《大理文化》2014,(12):95-101
正第一次亲密接触2014年8月,中元节过后第二天,我终于和李彩凤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写下这段话,我在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弥渡人,李彩凤是我心目中的能人、名人,一直都有想认识了解她的渴望。最早见到她是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之窗·小河淌水的地方》这一档栏目上,当时我还在上初中,相信大多人也都是通过这个节目知道而且记住了这个唱调子的"老妈妈",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她一路把山歌唱到了省城,唱到了北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调子客"。偶尔  相似文献   

14.
江南     
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听不完的雨滴,望不尽的云来烟去,抹不掉的黄花漫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先贤庄子不知在何种心境下悟出如此"简单"的道理,居然能够传于百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身处俗世而能逍遥于方外,是什么人呢?不能说,言亦不尽意。江南的美,观于目,了于胸,明于理,超然物外,物我两忘,在当今的岁月做如是想。  相似文献   

15.
哗变     
赵阔 《大理文化》2011,(4):4-18
一酒肚之死在25岁的冯小波心里刮起了一场风暴。朋友酒肚的死因居然是吃得太撑,喝得太醉积下的糖尿病。不是说民以食为天吗?吃喝有理,怎么就吃死人呢?酒肚从人间消失后的那天夜里,小波孤零零地将自己关在屋里,不见任何吃喝朋友。黎明来临之时,他终于将这些问题想透了,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坐了起来,茅塞顿开,他非常兴奋,拉开窗帘,望着黎明到来的街市,做了一个扩胸动作,自言自语地说:过去的过去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冯小波绝不当酒肚第二,绝不能再与一帮酒肉朋友成天厮混了!这一天,他走进了父亲的书房。  相似文献   

16.
左岸,左岸     
<正>再度向导游提出了关于"左岸"。导游说这是第一次有游客向他提到"左岸"。他说你想去的地方在圣杰曼大道上,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左岸最著名的咖啡馆。只是,这要你们自己去,因为在这个晚上将有更多的人去观看"红磨坊"的巴黎艳舞。为了左岸。来巴黎怎么能不去左岸?于是决心开始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旅程。之所以总是惦记着左岸,是因为我知道左岸对于"人文精神"和那些  相似文献   

17.
据说人类的祖先是猿猴,那么猿猴的祖先又是什么呢?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关于这个问题的种种学说当中,最有力的是,从宇宙运  相似文献   

18.
原则     
最近读到一则故事,大意是说三十年代,上海一家有名的缝纫店,有一天来了一位顾客,拿出一匹质地极差的面料,出高价要做一件西服,并要求左袖短右袖长,右襟短左襟长.老板犹豫了,说:"这样差的布料是不能做西服的,照你说的做出来也不能穿."顾客火了:"老板你怎么做生意的?我出钱,你出力,能不能穿是我的事,你给我做出来就行了!"老板想想也是,就按照要求缝了给他.  相似文献   

19.
小泉八云在日本文学史上是独放异彩的一株奇葩,特别是他的志怪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这位理应是日本人的小泉八云却是个英国人。一位外国人怎能对日本文学有如此贡献呢?这位作家的生平及其在日本的创作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0.
他的名字叫亨利·哈得孙。他曾经探索了四条去中国的路。请看看他的发现吧!"我在英国,我想去中国,可是究竟怎样去中国呢?土耳其人封锁了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一条通向东方的道路,因此那时我不能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