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善待摄像记者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像机常常比作摄像记者的眼睛,摄像记者是通过这个眼睛观察事物的,反映客观世界。本文通过实践强调了眼睛是摄像记者事业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宣部去年专门为记者节准备的一台文艺节目《为时代放歌》播出已经有些日子了,可我的耳畔依然时常地萦绕着那首歌颂新闻记者的歌曲——《在世界的眼睛里》。时间越久,那旋律越清晰地回响;日子越长,那歌词越生动地跳跃。我没有办法不把它写出来,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慰藉——在有风的时候,我是树的坚强;在有雨的时候,我是鹰在飞翔;在夜深的时候,我的灯光最亮;在月圆的时候,我正四处奔忙。在世界的眼睛里,我是天圆地方,我是天地脊梁。青山有情对我笑,流水有爱对我讲,若问我是哪一个,笔墨人生写华章……在世界的眼睛里,…  相似文献   

3.
曹禺老师重病缠身住进医院多年,有一天的上午,单人病房里安静极了。虽然窗外是寒风凛冽的冬日,房间里却充满了温暖如春的阳光。他十分专注地读着有关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生平的书,好像谁也无法使他从书中的世界里走出来。突然,他的脸色泛出红紫,眼睛里露出异样的光芒,感情激越地把书扔在一边,独自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扬起头来陷入了沉思,许久,许久……。  相似文献   

4.
华南虎照骗局给予新闻业者和受众的强烈警示是:限见非实;在魔术般的世界里,眼睛的可靠性越来越低。要接近真相,必须时时启动大脑的引擎!  相似文献   

5.
鞠焕宗 《青年记者》2016,(28):42-43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世界的眼睛》,讲的是马格南图片社历史上的著名摄影师的故事.摄影师或者说摄影记者,就是将他们看到的世界通过照片展现在受众眼前,充当他们的“眼睛”.而我们提到拍照,讲述最多的也是如何变换拍摄的角度,让人们通过照片看到真实甚至更精彩的世界.但在无人机出现以前,相机无论像素和连拍速度如何提高,手机如何让拍摄和分享更为便捷,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什么."正如卡夫卡作品一样,这双眼睛玄奥神秘、迷雾重重,着实令人捉摸不透.可这双眼睛却像子弹一样洞穿雾瘴,一下击中世界的悖谬和荒诞之处.  相似文献   

7.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若被怪物三姐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立刻就会变成石头,说白了,这是将眼睛的威力神化了。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人们获取新知、了解时事、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随着媒体数量和种类的增长,媒体的信息容量也日渐增大,我们也在媒体上频见血腥、恐怖图像.  相似文献   

9.
今年14岁的赵冰洪出生时,原本是一个健康的婴儿,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单纯、快乐,充满对未来的梦想。3岁那年,赵冰洪的世界突然变得模糊:他的眼睛出问题了。在泸西缺少医疗条件的落后山区,这种情况通常会被忽略,毕竟并没有失明。阴霾开始笼罩赵冰洪的世界。“我的眼睛现在越来越看不清东西了,同学们都嘲笑我是瞎子,眼前一片模糊让我感到很难过。”上小学后,赵冰洪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0.
题记:大多时候,乌国庆用眼睛打量的这个世界,跟众多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是一张藏在暗盒里的照片,或黑白或彩色,有人按下快门,世界的某个瞬间就被固定并保留下来,而更多的时候,世界在不被固定不被保留中逝去,它们就像我们经历的许多的暗黑。没有影像显现的暗黑,并非说明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11.
鸡的自然寿命是7年,但用机械化饲养的“肉鸡”,7个星期就被宰杀。它们一生只见到两次阳光:一次是刚出生(还不一定);另一次就是从鸡场到“刑场”,而且还是吊挂双脚,鸡头在下,眼睛里充着血,所以,鸡的世界是颠倒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7):15-21
视觉不仅仅是我们清晨起床后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实形体,也包括表征系统构成的符号本身,还有这些符号反映、代表、显露出的、存在于符号之外的另一个意指世界。视觉作品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也为视觉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同时也为详尽地分析人类在世界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我们发现,世界的"现实"本质上已不属于物像的自身,而是属于事与物之间的关系,属于人们阅读视觉作品后所产生的意义。视觉解读方法的提出,就是要引导人们认清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掌握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视觉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运行的规则,认清形成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云 《新闻三昧》2008,(3):40-41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媒介成为人们的“导航圈”,它迫使人们超越自身狭隘的经验,学会更多地凭借大众媒介提哄的间接信息和话题去认识世界,勾勒,修改头脑里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特别是20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舆论的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司空见惯。“说服”作为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4.
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是文章“肌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又彰显着文章的价值。如今,报刊亭里的期刊可谓五花八门,在人们随手翻阅期刊的瞬间,标题就发挥了它的魅力——如何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是期刊编辑在制作和修改标题时要做好的重要功课。  相似文献   

15.
同人们传说中的山东大汉形象差不多,钱捍天生的魁梧憨实,但唯有他那双眼睛不同常人,是职业造就,抑或修炼而成,从这双眼睛里你总能读出异乎寻常的内涵,可这双眼睛更能发现、捕捉到不为人知、鲜为人悟的珍贵瞬间。 1988年5月20日,中国、前苏联、美国和古巴四国女排邀请赛在济南举行。当时,中国女排已经夺得“五连冠”,老队员们或伤、或病、或退役,新手尚未完全适应紧张的国际大赛,而国人的期望却与  相似文献   

16.
图像在电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图像传播带来的是人们“看“世界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视技术的革新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障碍,电视延伸的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它通过非线性编辑处理,以蒙太奇的技法将不同的图像组接、建构成一帧帧貌似真实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17.
欧东衢 《中国记者》2022,(9):110-112+108-109
<正>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一双慧眼,能够帮助人类最大限度地接近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去的终极命题。中国科学家们在贵州的喀斯特洼地里建立了“中国天眼”。可以说,“中国天眼”也是全人类眼睛的延伸。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从2008年奠基,到“中国天眼”进入成果爆发期,我以记录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莉红 《新闻知识》2006,(10):65-66
在当今急剧变幻的流行音乐浪潮里,人们逐渐厌倦了文化上的浅显感觉。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开始展现出来,追求文化上的厚度成为人们的审美趣向。摆脱纷乱、向往沉静而讲究秩序的心态,或许是人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时代心理动力。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感慨地说:“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的音乐,我们的眼睛将无法欣赏凡高画卷中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我是主张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没有这个标准,再多的使命感,再多的教育也没有用。”走向高雅,走向纯净的艺术世界,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声了。作为广播音乐工…  相似文献   

19.
号外之外     
北京申奥成功,举国一片欢腾。7月13日晚,电视里,天安门前,数万群众载歌载舞,世纪坛上,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满面春风。令我眼睛一亮的是,实况转播的电视中出现了人们手持人民日报号外的欢庆画面,作为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感到分外亲切!  相似文献   

20.
生死使者     
一双稚嫩的眼睛下方,是被烧出大片黑色溃烂的唇角,形若枯枝的小手,耷拉在因发炎积水而肿得发亮的肚子上——走进病房看到这情景,高敏心里明白,这个罹患白血病的4岁男孩,即将离开这世界。她又出现了。医院里有护士窃窃私语,打量着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