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碉楼系多层塔楼式建筑,在贵州分布十分普遍。贵州修建碉楼始于清乾嘉时期,发展于咸同时期,繁盛于民国时期,与当地的战事、匪患以及防御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就其类型而言,以建筑材料可分为石碉和土石碉;以所有者可分为家碉、寨碉和庄园碉;按照平面造型可分为四角碉、六角碉。贵州碉楼作为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建筑遗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3.
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在今贵州黎平设置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这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与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等卫并称“边六卫”,构成明代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日后黎平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五开卫的建置沿革,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地方史。  相似文献   

4.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后,藩道体系的出现,对唐宋地方行政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州两级防御使使职系统皆为藩道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宋前期,伴随着道—路行政层级的更替及其权力体系的变革,藩道防御使逐渐退出地方军事舞台,而州防御使则在阶官化的过程中成为武臣寄禄官。道州两级防御使职权演变的过程,体现着宋代统治者解决唐季五代以降地方割据问题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从而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唐代天德军都防御使所辖,诸书记载有异,尤其是天德镇设置之初所辖范围,学界说法不一。经考证认为:贞元十二年(796)置天德军都防御使,领丰、会二州,东、中、西三受降城。最迟元和六年(811)割出会州,至迟元和八年割出东受降城,领丰州和西、中二受降城。至唐末,天德军都防御使辖区几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田莉 《文教资料》2021,(2):94-95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和人才迁入贵州,使抗战时期的贵州先进思想交汇、先进科技汇集、各类人才集聚,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整个贵州,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育发展经验,对当代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仍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属文化相对滞后地区。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结束了贵州地区分属于邻省的状态,在此建立贵州布政使司,并开始在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使贵州文人在乡土参加科举,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为贵州培养了人才,加强了对贵州的统治和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据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将之定于肃宗上元元年(760),仅此一年。然而综合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及新旧《唐书》等有关材料来看,杨谭出任桂州刺史应在至德二载(757),离任应在上元二年(761)四月后,首尾共有五年时间。《唐刺史考全编》所定杨谭任桂州刺史的时间以及学界对杜甫《寄杨五桂州谭》一诗的系年,显然都把时间范围定得太窄了。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书院开始进入今黔东北地区。元朝时,书院逐渐向黔中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书院的兴起,为中原文化在贵州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给贵州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朝军事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干预军政,对武将实施高压政策,致使武将无心致力于军事;统治阶级执法不严;军中将帅谋求个人利益。宋朝军政的腐败,严重地影响了宋朝的国防,使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最终导致了宋朝亡国。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云贵总督张广泗在黔东南所实施的疏通清水江、屯军垦殖、设立场市等措施,为清水江流域之木材采运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贵州人文生态环境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呈封闭、落后状态。19世纪末,严修和李端菜是贵州力倡西学的有力播种者和传播者。但因为贵州此时的新式教育依旧步履蹒跚、命运多舛致使西学的倡导曲高和寡。自林绍年任贵州巡抚后,大力倡导兴办教育,遂产生了1905年贵州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留日学生队伍。这当中就有几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是贵州政治和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关键“构件”之一,对贵州近代文明的建构和生长具有结构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代统治者时医学的重视和提倡,使得宋代对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与其它朝代有所区别.从太医局、医学、地方医学对医药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入手,对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情报工作是北宋经略辽、夏之要务。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守,北宋在西北缘边的蕃汉居民中积极招募、发展和派遣间谍获取军事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间谍专项资金与推恩封官、给田给俸等保障制度,确保了间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北宋朝廷在西北战场的军事行动及外交斡旋中赢得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也对北宋智囊集团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省史学家是以“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以五万军队的军事手段,将思南(今地)田宗鼎、思州(岑巩)田琛逮赴京师处斩,分其地为八府四州,遂设贵州布政使司”于贵阳为由而认定此为贵州建省之始的.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未见准确: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开化黔中以南消灭羁縻州而置黔南路。此应为贵州建省之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