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桂林 《山东教育》2014,(11):61-61
此次教改的核心在于减负。删除全部8首古诗,固然会引发一些争议,但不能因此而遮蔽和否认小学生教材减负的价值。 事实上,既然是减负,就必会涉及具体教材内容的选择。而对这个问题,又向来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新闻晨报》8月26日)有舆论关注此举的减负效应,有的则关注该不该删除诗歌。在笔者看来,教材变薄,符合教改的方向;但因教材变薄,就认为学生负担大为减轻,则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要进程,减负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问题。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是变化最快,也是最大的。删鲁迅、删《水浒》、删《背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寻隐者不遇》《登鹳鹊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被删去。相比旧版,今年课本变薄了很多。但记者也发现,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会不占用太多课时。(8月26日《新闻晨报》)其实,上海此次一年级语文新课本的修订幅度很大,7个单元45篇课文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删去古诗只是其中的改变之一,为何却引发了  相似文献   

5.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李工 《中学教育》2005,(12):37-40
病态中的中国人。是在鲁迅的一以贯之的“治病救人”中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增强了做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的著作《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了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红色高棉如是说。虽然他们的方式十分极端,但是他们对这  相似文献   

9.
李妍 《江西教育》2010,(12):20-20
最近,在各种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减少,难道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关于鲁迅作品的去与留,众说纷纭。毋庸置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解剖相当深刻,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对黑暗势力进行亳不妥协的斗争,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作品中那沉重而深刻的思想,包括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剖析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0.
据文化中国网消息,近日,安徽巢湖市民方女士致电《新安晚报》热线称,她的儿子今年12岁,在巢湖市人民路小学读六年级。新学期开学后,方女士发现儿子的语文课本里,两首古诗《墨梅》和《石灰吟》与北师大版的有区别。方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此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儿子也一直在北京读书。"他们那边用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朵璀璨的奇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论是哪个版本,各册都收入了几首古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选取与其相同或相近的另外的古诗来进行拓展,既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白金声 《学子》2012,(10):7-8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鲁迅是我们母语教育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有人说,没有鲁迅的教材,是没有分量的教材,鲁迅缺席的教材,是没有灵魂的教材,此话并不为过。当下,各家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或多或少地都选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作品,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仅就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谈一些...  相似文献   

14.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传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余芳 《语文知识》2014,(7):56-58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读文重在读人,从惟妙惟肖的人物身上了解世态百相,获取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丰富我们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自己对作品的个性解读,使其成为旁征博引的写作素材。本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奇男子进行分类解读,意在对课本人物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作为信手拈来的材料,同时从时代背景与中国经典文化思想基因传承的角度,对人物性格和人生轨迹的成因进行深度解读。一、奇男子形象摭拾 1.王者:扭转乾坤,雄霸天下 心怀天下,气吞山河,广纳贤才,英气逼人,敢为天下先,颇具王者风范。《鸿门宴》中项羽一呼百应,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号称“西楚霸王”。虽怀妇人之仁,但胸无城府,刚愎自用,终至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仍不失为一代英雄豪杰。刘邦则颇有心计,老谋深算,虚伪狡诈,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善用人才,终能一统江山,成就帝王之业。  相似文献   

18.
周荷芳 《考试周刊》2013,(19):40-40
<正>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很美,内涵也极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古人曾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新课标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那么识字教学的现状怎样呢?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错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演进史中所描摹的龙的形象切实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约到繁冗、由质朴到华丽、由简陋到充实的生命过程。因此,中华龙文化所注重传递的是一种造福人类、认祖归宗、团结凝聚、豪迈行进、天人和谐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华夏龙文化精神温雅畅融、亘古悠远、醇厚恬适、愉悦性灵并始终蕴藉着意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之辨讲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继承的意义,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观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体有这样三个着眼点。其一,讲传统文化的表现,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是表现,不是定义。对教材所提供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