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载心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知论需做进一步分析。张载的知有三种类型:闻见之知、德行所知、诚明所知;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知识“知”,一种是道德“知”。笔者明确分析了三知的涵义及其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对南朝贵族制的研究中,南北人的地缘性,特别是关于北方贵族的地缘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依据近年南京发掘的六朝墓和出土的墓志铭等考古成果,可以克服研究史料的限制,获得有关侨郡县与士族尤其是与北方士族之籍贯、侨寓地、墓地关系的更加充分的认识.如侨置的琅邪郡临沂县以及兰陵郡兰陵县对于琅邪大姓王氏、颜氏以及兰陵萧氏来说,是名实相符的完全的籍贯;而其他士族与原籍侨郡县之间,则没有这样名实相符的关系,不具有实际疆域的侨郡县对于他们来说,充其量不过是登注户籍的地方.据此,被侨置的原籍是名义上的还是现实的,与作为士族的等级上下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诚",是后起的重要儒家伦理哲学范畴,最受《中庸》、孟子重视。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本文在分疏其内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诚"不仅包涵心(知、情、意)诸方面、身与心、言与行、文与质等的统一,且作为具有创生性的形式,重要内涵是"诚者"的自身同一。"诚"的其它涵义只是这一内涵的展开和延伸。"诚"之所以具有如此涵义而被忽略,是因人们忽视了它自身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家哲学刺激而产生的,是儒道合流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对作为儒家哲学概念"诚"的内涵及源与流的再认识,不仅能从一侧面廓清儒家思想流变的过程,看到儒道二家的相互影响,也能重新认识"诚"与"信"的关系,重新认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在“诚”的培养问题上坚持着两务不同的路向,一为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内向型,一为发明本心与格物致知相结合的内外兼修型。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在“诚”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诚"在《中庸》中被当作核心范畴加以论述,其内涵得以扩展和提升到了充分的哲学意义,发展成为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其他文本中"诚"的不同是,《中庸》以"诚"为本体,建构起了严密、丰富的"诚"本体体系。文本以"成"为切入点,依循"诚"成己、成人、成物的逻辑,探讨"诚"沟通天人关系,以释天下之"大本"——"诚"。  相似文献   

7.
8.
颛顼"绝地天通"之后,治理者的权力主要来自对"圣"(宗教权)和"王"(军事权)的垄断,这不仅从甲金文中能够得到证实,而且传世文献《尚书·大诰》也证明在周初仍是圣王一体。商周变革,政治理性最早在周初开明贵族中产生,完善了早期圣王一体的模式,同时也为"圣""王"分化埋下了伏笔。西周末年理性逐渐解构了原有宗教信仰;同时在周天子权力弱化的情况下,圣王秩序崩溃。孔子在春秋秩序崩溃的背景下,以士人的身份对原有圣、王思想进行诠释、改造,提出了"内圣外王"的士人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唯生论”哲学思想是代表着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整合中国儒家哲学与西方科学思想阐发以“诚”求“生”的理念,期颐调和唯物与唯心二者,推出所谓“二元唯生论”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研究其理论逻辑、特点与本质缺陷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诗论》第七简"诚Ⅹ之也"这种句型是典型的判断句。"诚"并非指"真诚"这种品德,而是一表态副词,乃"确实"之意;"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前面讲过的话或情况。此种句型所要强调的是"Ⅹ"字,而非"诚"字。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极大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注释者,诸如程颐、朱熹、王守仁,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渐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不同时期的注释者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浙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14.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如何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诚”文化是我校基于陶行知“真人”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文化样态,“诚”文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将呈现“守正”“求真”“务实”的特点,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诚斋体"诗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尤以其"活法"为时人及后人所津津乐道。细读其诗,发现多有对生活及自然细腻而富有情趣的"感官"体验与描写,不拘泥于语言雅俗、文理规矩,一任"透脱"之胸臆,而这正是形成其"活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故研究"诚斋体"诗的感官描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了解其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进一步明晰其诗中"透脱"对形成"活法"、以至"无法"之法轨迹的意义,切身感受杨万里由"感官"对自然的感觉体验上升到心胸"透脱"的"活法"艺术之路,更具体地理解诚斋体诗中透脱的感官描写对革新南宋诗坛积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学以真指向办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要求师生以求真、求是的态度为学;立身以诚指向人的内修和外达,要求师生能诚笃为人,诚信处世。为学以真,立身以诚是作为学校的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是学校全体教师恪守的为学和做人原则。因为,它是教育的本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的教育对教师的本真呼唤,更是为人师者永远的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和杨万里是东西方文学史上比较独特的诗人,二人均热爱自然,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自然田园风光的诗作.威廉·华兹华斯是18-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杨万里则是我国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对后世影响虽远不及华兹华斯,但其诗歌在南宋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本文主要从二者诗歌的题材、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挖掘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差异,分析其背后蕴含的自然观,哲学观及诗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者诗歌的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