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其构造大抵相同,有眼球、眼睑、睫毛、眼外肌等。要说不同的话,也就是有的人眼睛大些,有的人眼睛小些,有的人需要戴眼镜,有的人视力好不需要戴眼镜…… 既如此,记者的眼睛叉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笔者为此唠叨一阵子呢? 我说非也。虽然都是记者,但记者与记者的眼睛有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眼睛     
记者的眼力如何,决定了稿件的质量。是熟视无睹还是发现新奇,总在衡量着记者。10月3日《参考消息》头条新闻综合了外电报道:“外电评中国庆祝建国45周年活动展示改革成果,强调安定团结”,其中有一细节或曰镜头估计都是我们广大记者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3.
记者与眼睛     
记者要具备的基本功很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眼睛"的文章.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新闻,辨别新闻;二是如何吸引公众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5.
记得铁竹伟写的有关陈老总的报告文学中(《霜重色愈浓》)曹有一细节讲到,文革中陈老总读报发现外国记者的眼睛锐利,他们竟然抓住天安门城楼上林彪挥动毛主席语录时持书的姿式做文章,说他是“两指夹书,食指其中”,以示对毛主席的忠诚,似乎时时在读语录,持书时也不忘刚才翻到了哪一页上.事后我们议论这一细节,确实将林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奸臣相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陈老总惊呼:“外国记者的眼睛厉害啊!”  相似文献   

6.
感受──记者的眼睛冯冉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类新闻,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一看就知。一抓就着,而是需要记者进行挖掘、提炼,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析出其新闻内涵。在来写这类新闻时,记者除了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外,自己的感受体验也非常重要。感受,是指接触外界...  相似文献   

7.
记者,《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是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什么叫采访呢?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问、听、看。记、想是采访中的五个环节。从这些经典语言中透出的信息是采访必须到现场,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难以想象,不到新闻发生地,不见新闻当事人,不访不问,就能写稿发稿,就能当记者。 可现实中既不乏这样的事,也不乏这样的人。一是要现成材料。记者不是直接去“望、闻、问、切”,而是让别人代劳,苦功别人下,材料别人整。记者成了编辑,拿着别人的材料涂涂抹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去发表。…  相似文献   

8.
9.
10.
大凡小说、电影、电视、漫画中的记者形象,都少不了一副眼镜。或许是艺术家们以为记者从事文字工作用眼过度的缘故吧!其实不然,一个好的记者都有双好跟睛,那就是,他们对事物的视觉敏感不同一般的人,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事物中,通过观察,随时捕捉到歌颂生活、引导生活、针砭时弊、启迪人生的新闻。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之所以被称为“神笔”,就是因为她有一双“慧眼”。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她善于用眼睛捕捉到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然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触笔反映之。观察,即用眼睛采访,不仅对了解事物的真相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表  相似文献   

11.
学会用眼睛来看是任何一名记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摄像记者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摄像记者必须通过眼睛来发现和表现人、事、物的最佳视角。一名优秀的摄像记者更是可以通过眼睛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要善待摄像记者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像机常常比作摄像记者的眼睛,摄像记者是通过这个眼睛观察事物的,反映客观世界。本文通过实践强调了眼睛是摄像记者事业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15.
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聚在一起,不免探问一句:“你在写什么?”答案也许平淡无奇,可第二天打开报纸,可能就有作答老一篇颇为精到的稿子。于是,提问者也许便会扼腕低叹:这角度我怎么没想到?  相似文献   

16.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17.
记者观察     
付费数字电视--新媒体的盈利落点 付费频道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提是必须有上规模的数字电视用户.为什么人们愿与电信合作,就是因为电信能在很短时间内启动规模用户.对内容生产和集成商而言,用户规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观察     
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搞好新闻采访的重要一环。我们正处于生活发生急遽变化的改革开放时期,记者不熟悉的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这就更需要我们热忱关注、精心观察,以敏锐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用头脑去分析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是新的、独到的、具有力度的。这对于我们选好角度、写出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许多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记者都可以通过仔细周密的观察而直接获取。可以说,观察是记者采写新闻的基本功。 观察要明确目标和重点。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周围的事物众多而复杂。平时,要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留心观察。有了具体的报道对象,应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重点进行观察研究。要报道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就可以以他为主要目标进行观察,与他一同劳动一同生活,交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性格好恶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观察     
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搞好新闻采访的重要一环。我们正处于生活发生急遽变化的改革开放时期,记者不熟悉的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这就更需要我们热忱关注、精心观察,以敏锐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用头脑去分析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是新的、独到的、具有力度的。这对于我们选好角度、写出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有极大的帮助。恰当的位置与角度采访中,我们在观察某些事物时,选择恰当的位置,将有助于自己完成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