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解释了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涵义、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提出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论述了关于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互关系与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3.
郑渊洁的童话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它一直在探索怎样为孩子营造其自由成长、顺应其快乐天性的生存空间。都市生活的喧哗繁闹与高楼林立,媒体的发达鼓噪与商业繁盛,人们的追名逐利,弥漫在都市的每个角落,无情地挤压着儿童天性自然张扬的空间;乡村的淳朴与恬静,使儿童的快乐本性得以释放,却也难逃都市文化的浸渗污染。孩子们在都市的压力与乡村净土的被入侵,以及自我天性顽强释放的张力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着。郑渊洁在看似轻快活泛的童话故事中,写透了孩子的孤独与无奈,足以敲击人的心灵,让人扪心自问:人类应该为自己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荼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荼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端性:一方面,都市文学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传统的乡村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纯朴与都市罪恶的对立,对立的结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乡村渐被城市吞噬,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纯朴文明的毁灭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但另一方面,在都市文明的喧嚣躁动的疯狂律动的背后,在穷奢极欲的物质追求中,现代人在精神上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乡村题材的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在乡村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但乡村固有的愚昧、狭隘及都市现代文明侵蚀所形成的畸形文化形态,彻底打碎了作者虚幻的精神家园,使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现实的地狱。小说表现出作者既渴望又不愿皈依乡村,既批判又留恋都市的徘徊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二难心态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寻找意味.20世纪80年代初的精神迷惘是其寻找的基础.90年代的都市和乡村题材小说则体现出对城乡文明的双向审视、抉择与否定.他承认都市文明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但都市本身的种种弊病又使他不能不对其予以排斥;他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岌岌可危,却又本能地系心于乡土.矛盾、困惑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本世纪初的《秦腔》宣告了乡土家园的失去,寻找也因此而告一段落.这漫长的寻找历程,显现着他的精神求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当代陕西作家长时间一直忽视都市写作.在对都市生活的叙事中,陕西作家出现了反城市化和反城镇化的倾向,这种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导致作家文化转型陷入了两难的悲剧困境.陕西青年作家的都市写作彰显个体意识与私人化的叙事方式,直面人在精神的苦痛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自我救赎,但是存在很大的不足.只有不被固有的都市写作模式所束缚,我们才有可能打破都市写作的困境,毕竟都市写作是一种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宁夏灵武穆斯林王氏家族在近现代社会从乡村到都市,从都市回到乡村的运动轨迹,揭示了近现代回族民族工业不仅受到封建政治、官僚资本的压迫,还要在其它民族工业挑战与挤兑的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从乡村中走出的、自称是农民的作家,贾平凹眼中的都市有着乡村的风景,他描写的都市人也大都是从农村中走到都市中的谋生者。从这些人身上,体现着作者对都市文明的、独特的审视与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城乡文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2):13-14
现如今,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很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使得很多乡村儿童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培养与爱护,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乡村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儿童学习现状的具体分析,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共同努力来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与成才塑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动农村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户外活动对儿童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其社交能力、环境认知能力和探索精神.相比于城市环境,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有着空间开阔、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缺乏专类设施、安全隐患多等不足,本文从环境可供性理论出发,分析了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特征,并探讨了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端性 :一方面 ,都市文学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传统的乡村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纯朴与都市罪恶的对立 ,对立的结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乡村渐被城市吞噬 ,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纯朴文明的毁灭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但另一方面 ,在都市文明的喧嚣躁动的疯狂律动的背后 ,在穷奢极欲的物质追求中 ,现代人在精神上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和失落 ,在他们的潜意识底层涌动着一种漂泊无依的游子情绪 ,一股难以名状的淡淡乡愁。在精神上 ,他们渴望回归传统 ,回归家园 ,重返…  相似文献   

15.
吾人于教育,固无分都市乡村,应悉力以求推行.愿以国人心理,受列强工商政策之影响,物质文明之薰陶,莫不趋重都市,而忽视乡村;故本社最近重要工作之一,即在推行乡村教育,为我三万四千万乡民谋一生路.日前本刊编辑潘仰尧先生来书,以将刊行乡村教育专号,嘱撰短文;爰于课余走笔,聊供补白,限于时间,未能畅所欲言也.  相似文献   

16.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的阅读习惯与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与扶贫振兴的成败.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杨凌周边乡镇留守儿童存在阅读意愿不强烈、阅读模式单一且缺乏陪伴、阅读书籍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文章从阅读资源、阅读场所、图书结构、陪伴支持四个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9.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李香满 《教师》2015,(1):26-27,30
从乡村走出,又反哺乡村。她放弃都市的优越工作,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8年乡村教育人生,她始终用爱心、真心、耐心、细心、诚心对待每位学生,更多地关注心灵、照亮人性,成为了许多贫困生和留守儿童的"谭妈妈""取款机",被广大学生称为"最可爱的人""知心姐姐",也被社会称作"网络妈妈""最美教师"。她就是湖南省宜章县天塘乡明德小学教师谭兰霞。"天塘有爱",遍洒孩子。8年来,她奔波于200余个特困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家庭,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呵护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