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我与湖南教育报刊社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1988年我考入益阳师范学校,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阅览室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教育》里的精美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此我的成长岁月里总有《湖南教育》一路同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南教育》的目录页的右边有一个小栏目是发表读者与《湖南教育》互动文章的,我就试着写了一篇《我与<湖南教育>同行》的短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的文章只能是用信件邮寄。没过几天,《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对我写的文章做了点评,认为我的文笔不错,鼓励我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教材里,以"序"名篇的古代作品有《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和《送东阳马生序》等.从题面看,四文似属一种文体,但究其性质,却是名同实异.前三属序跋文,后一则属赠序文.序跋文.序,序文,也叫"叙"或"引",是列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若是放在后面的,则称为"跋".史料表明,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只是到了南朝梁肖统的《文选》等书出现后,序文才移到前面.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如《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分别是欧阳修和文天祥本人写的;也可请别人写,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即是由该书的作者邹鲁请孙中山写的.象俗语的"文无定法"一样,序的写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就一般而言,序是在某著作写成后,叙述、申说该著作的写作缘由、旨意、经过或者体制的.但由于作序的对象和动机不同,一些序  相似文献   

3.
独木舟、夏七夕……我的专栏里写过很多姑娘,而这一期我也想写一个。在写这个姑娘之前.我想和你们说说《小狮很忙·十年荣光》这本书的制作过程。对.就是这本书,这本原计划在2014年3月上市的书.很遗憾.可能要拖到六月份才能和你们见面了。为此.做这本书的姑娘很是愧疚.老是在QQ那端焦虑地给我留言:怎么办怎么办.狮总.我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间……怎么办怎么办,网上的花粉们都要把我给催疯了……而对于这些留言.我给的回复通通都是: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4.
正"名人吗,都‘博客’。"这是春节晚会上一句经典台词。我尽管不是名人,但在我62个学生眼中也算得上是个"名人"。既然是"名人",哪能落伍不写博客呢?我在2006年3月8日正式开博,并向全班同学开放。一时间班上开博的学生前赴后继,每日写博客、给博客留言似乎成了我们的"自主作业"。这事还引起了《大连晚报》和开发区报等媒体的关注,连我自己也没想到这小小博客竟有如此魅力。记得在"开博"动员大会上,我曾和学生说:"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童言,这是对自己童年最好的纪念。"我还亲自写了一篇范文:"敝人为师九载  相似文献   

5.
午休的时候,两个九年级的学生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老师,请您给我们写毕业留言好吗?"因为在七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们一年时间,看来他们还记得我。"当然可以,写在哪儿?不会让我写在你们的校服上吧!"他们的手里没有拿任何东西,倒是穿着不合时宜的秋季校服。  相似文献   

6.
严清 《江苏教育》2012,(5):14-16
李吉林老师告诉我,她的孙女儿这样对她说:"奶奶,你就像个孩子,我喜欢和你玩。"李老师自己在文章中也说:"我,长大的儿童。"真的,李老师其实就是个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她像孩子一样的认真和执拗。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有一天,李老师来找我,见面就说:"最近,江苏教育出版社要给我出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我想请你给这本书写序。"我忙说:"我不合适,你怎么想到让我写序?"  相似文献   

7.
学习委员抱着一堆作业出现在办公室里,她把作业情况凳记本呈现在我眼前,上面写着:周记未完成钟××.赫然在目,一看到这个名字,笔者不由得气上心头,记得他前几次作业也是没有完成,便即刻叫学习委员去请他来谈一谈.趁着她去叫的那会儿,我也一边改作业,想挑选一两本好的给他学习学习.  相似文献   

8.
“风”丫头     
《新作文》2007,(Z2)
一提笔,便写一个女孩儿,你们不会笑我吧?但我的确写了,而且写着写着便不止一次地窃笑:写"风"丫头,读者亦"风"(疯)呀!记得那是四岁的时候,父母还在内蒙古工作,我  相似文献   

9.
童年读书     
一说起读书,就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人第一次接触书,总是在童年时候。记得我童年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我要读书》,里面写了一个穷苦孩子对知识的向往和读书的不容易。我小时读书,也是我外祖母拿5块钱救济金把我送进学堂的。记得学堂是一个牛屋,四面掏了几个洞,课休时从洞里爬出去,就到了麦草堆里。记得老师叫孟庆瑞,慈祥年长,长留在我的记忆里——仔细算一算,那时他也就30来岁吧,带着一个俊俏的老婆,还有两个孩子。我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发书时,我闻到那书的清香和油墨味;放学回家,还放到外祖母鼻子下让她闻。从那时到现在,再…  相似文献   

10.
童年读书     
一说起读书 ,就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因为人第一次接触书 ,总是在童年时候。记得我童年时候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我要读书》 ,里面写了一个穷苦孩子对知识的向往和读书的不容易。我小时读书 ,也是我外祖母拿五块钱救济金把我送进学堂的。记得学堂是一个牛屋 ,四面掏了几个洞 ;课休时从洞里爬出去 ,就到了麦草堆里 ;记得老师叫孟庆瑞 ,慈祥年长 ,常留在我的记忆里———仔细算一算 ,那时他也就 30来岁吧 ,带着一个俊俏的老婆 ,还有两个孩子。我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发书时 ,我闻到那书的清香和油墨味 ;放学回家 ,还放到外祖母鼻子下让…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是我第一次教六年级,还清楚地记得上《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时的情景。我将生字表里的生字工整地范写于黑板上,其中有“尴尬”这个词语。  相似文献   

12.
同窗评刊     
过去,我对语文没有太大的兴趣,直到爸爸给我订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我才开始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记得杂志刚发下来时,我心不在焉地随手乱翻了几下,眼前突然闪过"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征文选登"字样,停下来看看,那些读者的文章都写得非常棒,但我发现他们写的都是杂志的好,却没有人说它的不足。《中学生阅读·初中  相似文献   

13.
难得散淡     
钱谷融先生有一本散文集《散淡人生》,收入他大学时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常爱引用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后来在给学生编的散文选写的序  相似文献   

14.
一“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这是郭沫若于1944年写在《序我的诗》里所作的告白。其中也许包含着自谦,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知而有所自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自陈,尽管它只是不很符合实际的自评。  相似文献   

15.
何立伟 《初中生》2018,(16):4-5
若从1983年我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处女作《石匠留下的歌》算起,我写作年龄已有34载.又若从我1981年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处女作《希望》算起,则我的写作年龄三十又六.总之,绵绵久矣.我从当年的文学青年,转眼间便成了文学老人,常常就给人写序了. 如今我要出一本自选集,笼而统之地检视一回自己的文学足迹,这序便不由别人来写,还是我自己来.所谓甘苦寸心知,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6.
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孙移山张志公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了。缅怀张先生,我总忘不了他在作文教学方面给我们的教诲。记得那是1951年,我刚刚升入初中。一天,在阅览室里我看到一本创刊不久的《语文学习》杂志,上面有一篇连载文章,题目叫《写作杂谈》,署名“纪...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高山上流淌的一条涓涓细流,唱着欢快的歌儿;是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束鲜艳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清香,给小学生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带来了美的享受。因此,我爱《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教我写好作文。里面的文章,叫人看了爱不释手,文章里的好词语、句子,我都把它摘录在本子上,自己写文章的时候灵活运用,像那篇《腾飞中国》,让我知道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激励着我要好好学习,为腾飞的中国添砖加瓦。《瞧,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正>引关于本文的人物我之所以叫阿童木为阿童木,是因为据说他的臂力是我们班最大的。而我恰好记得有部日本动画片叫《铁臂阿童木》。至于格格巫,不知她从哪里抄来的这个名字。但我知道是童话里的人物。能把自己叫成巫师的女孩子一般是很有个性的。我叫辛巴达,不是因为有个女生写了《我爱船长辛巴达》。我可没那么孔雀。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我想成为的人。  相似文献   

19.
猫咪是很多人家里的萌宠,自然也是我的心头爱.我还有一本专门写猫的书呢,这本书叫作《观复猫小学馆》.书名我看不懂,但里面的猫吸引了我.很快,我把书看完了,发现那个叫"观复"的地方竟然有很多猫,节假日里还有很多小朋友去"撸"猫呢,我的心顿时就痒起来.可是,这个"观复"不在苏州,而在北京.  相似文献   

20.
我是靠说相声在全校出名的。记得那段子叫《乱形容》,我以前在收音机里听过,后来从《曲艺》杂志上找到原本,查字典把生字一一注音,直至背得滚瓜烂熟。登上操场讲台,我头皮发麻,腿肚抽筋,心中默念:"就把台下当成一块西瓜地吧。"果然灵验,我口若悬河,一发不可收拾,把听众都给逗乐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