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课程在历史学科体系上的最大变化是将原来的通史体例改成了专题史体例。新体例的学习是以初中通史体例的学习为基础的,由于目前多数初中并不重视历史,因此学生基础较差,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专题史学习。这样,便有必要对初、高中的教材知识作适当的整合和优化,以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目3“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谈谈我们衔接、整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现行历史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了较大的调整,初中采用了主题式的通史课程体系,兼顾历史发现的时序性,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倾向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教材粗线条的表述形式,学习内容的大大简化,所以仅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不可能构建全面而整体的历史体系。高中采用了专题模块体例,但是,同一个时期的历史内容被分割到三个学期学习,其实学生很难形成对历史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等式和不等式是式子仅有的两种关系,这个专题就对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初中接触到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在高中的学习中还将遇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有关不等式的更多知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完这个专题的内容之后既能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巩固,又可以为以后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课始于1992年,教材是彭明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讲座》。此前只在初中开设历史课,高中没有历史课。后来,高中历史课逐渐形成在高一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高二、高三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选修的格局。在初中和高中分别开设历史课,就有了初中与高中如何衔接、如何分工、如何区别和如何形成整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一系列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调研和思考,笔者心中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高二传级增设中国近代史课程,面对的是在初中阶段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中国通史的学生,如何避免与初中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以完成高中教育目标的要求?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学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地深化和扩展。那么怎样深化和扩展呢?历史初、高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相同,如初中学过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高中还要讲,但新编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在基础知识方面与初中是有所侧重的。即初中侧重事件的经过,优秀人物的杰出表现或崇高品格,高中侧重事件的背景及影响,历史人物的思想及作用等,这就要求教师深…  相似文献   

7.
尹晓欣 《考试周刊》2012,(55):131-131
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绝非简单地背背就能顺利过关的。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也就是说。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我们不妨先费心掌握几种学习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改革概况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摘编     
《今日教育》2011,(5):39-39
专题: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专题 2003年,中考改革出发,线路图方向正确,重要举措清晰——依据课程标准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倡导等级呈现考试结果,弱化分分计较;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出现了一些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考改革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学生的历史常识缺失是现在高中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学生历史常识缺失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一、高中学生历史常识缺失的原因(一)初中基础不好随着高中教育的扩招,进入高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有些学生初中阶段的成绩不太好,基础不够扎实,对初中所学  相似文献   

11.
专题活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主流领域。专题活动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强化教师的引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活动形成系列,在不同学习阶段,专题活动设计的侧重点和设计模式各不相同,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注重体验和活动,高中侧重体验和调适。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特征,注重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重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构建通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强学生分析、概括、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的初中,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中学化学知识在初中、高中教学设计上的断裂、不衔接。高一化学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做到“知己知彼”,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灵活应用集中复习衔接法、穿插复习衔接法、专题复习衔接法等方法,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到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没有时间概念,历史无从谈起。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专题体例,打乱了历史的时序性,但是,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专题教学虽然以专题为轴心,但任何一个专题都不能忽略时序概念。专题是从通史中提炼出来的。在学习专题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是高中新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推开的时候就有历史教师担心这种专题式的学科结构无助于学生掌握科学准确的时空概念,因为历史的专题教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是有效的:一是对历史的时空观不作严格要求,如小学的历史教学;二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较牢固的历史时空概念。而我们国家的现实是,不少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并不扎实,有的甚至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完全没有上过世界历史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国家教委在调整高中教学计划时,确定1991年起在高中增设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课,这是非常正确的。为落实教学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同志根据修订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编写了高中历史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高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同初中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教材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有什么特点,经分析比较,有以下几点差别。 一、采取专题讲座形式,突出革命史内容,从略文化史部分内容 初中教学计划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课安排二个学期,60个课时,而现在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课只有一个学期,30个课时,教学时间比初  相似文献   

17.
郑小红 《考试周刊》2009,(18):144-145
与旧课程相比,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内容跨越性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在模式上打破了过去的王朝体系,不按编年顺序,而以专题形式出现,并把中外历史混编成一个模块;从教材版本看,初中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高中使用的是岳麓书社的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新课程不论是对教师,  相似文献   

18.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是很大的考验.高中历史教材采取的是专题式编写体例,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水平距离托大.如何使初高中历史知识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衔接起来,是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难题.第二,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例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内容.第三,教材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栏目.这些思考和探究活动如何融入到历史课堂中,使其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把?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艳娟 《考试周刊》2014,(13):126-127
为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在初中就要加强对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初和高中的过渡和衔接,使初中有很坚定的基础,高中才会有很好的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一个已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如果对世界历史混沌不知,无疑是严重的缺陷。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公民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成为一个未来的合格公民和现代化建设的各式人才、确应加强世界历史的学习。为此,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初二年级下学期教学世界历史。如此,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初中都设有世界历史课;而同是中学的两个阶段——初中和高中,两次循环讲授世界史。这就突出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如何处理好前与小学、后与高中的衔接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