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第24课《墨池记》,是曾巩应人之请为传说中的位于江西临川的王羲之的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文中七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或委婉推测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议论效果。但在课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却把这七个问句说成设问句:“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这几个问句当作设问句进行分析,我认为是不得当的!请看出现在本文中的这五个问句: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倘佯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  相似文献   

3.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这就是王羲…  相似文献   

5.
“羲之之书晚乃善”语出唐宋八大古文家之一曾巩之《墨池记》,意思是说晋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此句陈述简洁、明了,可谓“语貌不扬”,然此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却非同小可。一、世人皆云临川城东新城之池为王羲之学书的墨池,荀伯子《临川记》亦记载如是。曾巩不为旧说所囿,敢问“岂信然邪”,理由是“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王羲之“岂有倘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江西临川)邪?”倘徉肆恣的游历造就了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笔势。而临川至多是王羲之青少年时期客路中的一处,对成就书法家王羲之有…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7.
墨池记     
临川 ① 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 ②《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③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④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 ⑤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 ⑥ 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 ⑦王君盛恐其不章⑧ 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 ⑨ 之。又告…  相似文献   

8.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③王君盛恐其不章④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⑤,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⑥之如此,况仁人庄士⑦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似文献   

9.
安徽肥西县山南中学张文生同学、山东鱼台一中赵树祥同志就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第七部分开头一段文字提出了如下疑惑:作者第一句话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第二句接着说:“但这回却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那么,按作者的话的意思,下面所要说的意外之处,应当是超过作者“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推测,也就是说,“这回”(三一八惨案发生的事)的“几点”比作者推测的还要坏,还要“恶”,还要“凶残”,还要“下劣”。但作者接下说的第三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  相似文献   

10.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12.
“杨不管”事件发生后,社会议论纷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一事件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3.
一看“废墟”这个文题,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疑问,作者写的“废墟”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怎么写这个“废墟”?这些问题会使我们想去读这篇文章,会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一种种预测,涌现一个个期待,然后也就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所排遣,有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学》八九年四期上有一篇文章认为,“碳铜硫酸构成的装置不能供电”,不能“使电流计指针偏动”,即不能构成原电池。作者好像已经作过这样实验了似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推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5.
“爱——我想这在我们学校是不能谈论的!”这是读五年级的儿子对他母亲感到诧异而发出的疑问的回答,大概老师给他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篇有关“爱”的作文吧。孩子头脑中这种学校里禁止谈论“爱”的直觉震动了笔者。从某一种意义上来看,这是对学校制度的一种控诉。假如我们实际上也这样地去避免谈论“爱”这一渗透着人类需要的课题,那么,我们的孩子们自然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在学校绝对不能谈论“爱”。  相似文献   

16.
一、特指问穴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的疑问句雪这类疑问句在问号的使用上发生的错误,是往往把带有疑问代词的陈述句也看成是特指疑问句,误用了问号。例如:1.〔正〕什么也别说了,哪儿也找不见他,他已经悄悄地走了,谁也没有发现。〔误〕什么也别说了,哪儿也找不见他芽他已经悄悄地走了,谁也没有发现芽这是一个陈述句,这个句子里的“什么”、“哪儿”、“谁”分别表示“任何话”、“任何地方”、“任何人”。这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2.〔正〕时间很久了,已经记不得在哪儿见到的,是谁说的这些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误〕时间很久了,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当巨星陨落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一疑问不仅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的疑问,也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期存在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期盼振兴的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试卷中有一道题:用“不是……就是……”造句。有一位优生这样造句“:这些天复习考试,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不是打我就是骂我。”这让我很是惊讶:这位学生在班上的成绩是优秀的,他不可能考不及格。他的家长,我是了解的,是一位很民主的家长,应该不会对他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怀着疑问,我在课余询问了这位学生“:这些天你的爸爸真的对你不是打就是骂?”“不是。”“那你为什么在造句的时候那样写呢?”“这不是造句嘛!”孩子一脸无辜地看着我。“造句不就是编吗?”孩子又说道。凑巧的是,晚上回到家里,我看到二年级的女儿的试卷上面也有这样…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知识短文《论点和论据》,给论点和中心论点下了这样的定义: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总论点)。” 仔细比较这两个定义,我们不禁产生如下疑问:一、既然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  相似文献   

20.
李阳波的《水果》实在是一篇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微型小说。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发生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的“一桩案子”。语言虽平淡,可那曲曲折折的情节却让人欲罢不能,那份沉沉的母爱也让人难以释怀。小说一开头就说“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发生了这样一桩案子”。到底是怎样的案子呢?开篇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不由你不读下去。案子的经过叙述完了,可第二个悬念也紧跟着产生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元5角钱呢?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办案民警“尾随”妇女,当他看到这名妇女竟“用这8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