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师:我看到很多讲古诗词的书将“少无适俗韵”写作“少无世俗韵”,这些书写得多么匆忙啊,编辑也放任这些错别字?还有,读者会不会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世俗韵”还是“适俗韵”呢?生:老师,这重要吗?师:就像木匠看到一张桌子的四条腿不一般长就难受,就像裁缝看到一件衣服的针脚不齐整就想拆了重缝,学习语文,要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看到错别字,就像飞虫入目般不舒服,尤其是在字数十分有限的古诗中还出现错别字,那简直是撞翻了虫窝。  相似文献   

2.
捉“虱子”     
我想,你们一看这个题目,一定以为妈妈在帮我捉头上的“虱子”,其实不是,是妈妈在我的作文“里抓”错别字。我的作文虽然写得还算好,但错别字也不少,这严重影响了我的作文成绩。你看,作文本就像我的脸面,字就像我的头发,而错别字就像是爬在头发上的“虱子”,头上有虱子,多难看呀!妈妈决定帮助我纠正错别字——捉掉可恶的“虱子”。我经常“把抓”右边“的爪”写“成瓜”,妈妈说“,抓”就是“用爪”去拿,要是你写成“瓜”,就等于你的右手拿了一“个西瓜”,拿“了西瓜”之后怎能再拿其它的东西呢?妈妈这样一讲,我再不会把“抓”写“成扌瓜”了…  相似文献   

3.
唉,我真笨!     
星期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作业:找生活中的错别字。那天,我和爸爸走在红星路上,发现商店门前的招牌上有不少错别字。比如“:酒店”的“酒”写成了“洒”“,网吧”的“网”写成了“冈”。不仅有这些,更让人可笑的是“,雪糕”的“糕”竟然写成了羊羔的“羔”,哈哈!冷饮店里卖羊羔。我想:难道这些错别字没人看见吗?多影响市容啊!不知不觉我走到了店门口。等走到店主身前,看着他那高大的体形,我顿时吓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店主问我要什么冷饮,不知所措的我什么话也答不上来,店主便把我“赶”了出去。唉,我真笨!简直可以说是胆…  相似文献   

4.
2003高考语文全国卷第2题为判断错别字题,难度适中。B项“伶牙利齿”中的“利”应为“俐”;C项“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为“韪”;D项“通谍”中的“谍”应为“牒”;A项无错别字,应作为选项。但不少考生未选A项,误认为A项“可望而不可即”中“即”用错了,应为“及”。由此看来,辨析一下成语中“即”和“及”的用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中错别字很多,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最近,我翻阅并统计了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学生的作文,全班平均篇幅约三百字左右的四十五篇作文,有错别字197个,平均每篇达4.4个;其中有171个是小学低年级学过的,占错别字总数的86.8%。这说明抓好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必要性。综合分析这些错别字,主要属于三种情况:一种是同音混淆,如“专研”、“摆滩子”、“电影明新”等,约占错别字60%以上;另一种是形近字混淆或对字形的印象模糊不清,如“啇店”、“猪八戎”、“三(车它)车”等,约占错别字总数的三分之一;再一种是因受方言土音影响造成的错别  相似文献   

6.
日期:2444年11月X日天气:太阳只有半边脸心情:开心一百小时候,我是出了名的错别字大王。长大后找工作可真难哪。有一天,在我找工作时,奇迹般来到了一扇大红铁门前,上方写着“昔另子成”四个烫金大字。“昔另子成”是什么呀?正想着,“吱呀”一声,门开了。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里面户户挂着招牌:“小乞占”、“兵官”、“小年吕”……看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吃店”、“宾馆”、“少年宫”……不对呀,怎么全是错别字?我正纳闷,来到了一家“买鸟旦”的门前,店里摆满了鸡蛋。我盯着招牌自言自语道:“该不会是写错字…  相似文献   

7.
我的妈妈今年三十有八了,她虽然不像张渝渝妈妈那样爱唠叨,也不像章辰妈妈那样爱赶时髦,但有一样她最喜欢——爱“挂念”。整天挂在嘴上的不是“倩倩,作业做完了吗”,就是“明天早上天冷,别忘了穿衣服噢。”简直就成了我的贴身保姆了。  相似文献   

8.
学界大多认为“简直”表夸张语气,也有学者认为“简直”并不表夸张语气,而是表确认语气。其实“简直”不仅仅是表示夸张语气,可以说所有的“简直”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与比喻、拟人、双关、仿词等结合使用的“简直”句,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明显,是高度夸张;不与其它修辞手法配合使用的“简直”句表达的是心理的真实感受,其用法已经凝固化,因此夸张手法没有得到凸显,`这样的“简直”句也使用了轻度夸张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学生作文最为发怵的就是无话可写。即使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写下去,也是空洞无物。笔者认为,只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作文前开展一些必要的小活动,让学生做了再写,就会有话可写。一次作文,要求学生从各自的作文里进行“错别字普查”,每查出一个错别字,改正后加计5分,分不封顶。同学们听了人人眉飞色舞,个个兴高采烈,很感兴趣,匆匆忙忙开始“错别字普查”工作。有的得了零分,最多得105分。分明是得分越多,错别字就越多,而又有  相似文献   

10.
走在街上,看着林林总总的招牌,经常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错别字。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小荷文学社的同学们感到,大街上出现这么多错别字,太影响市容了。他们决定成立一支“错别字纠察大队”,来清除这种“视觉污染”。给你讲个故事吧王鹏超爱讲故事。你别说,这一特长在活动中还真发挥了大作用!王鹏超发现一位卖水饺的阿姨将“一袋水饺”写成了“一代水饺”,就走过去说:“阿姨,招牌上的‘袋’字写错了,能将它改过来吗?”阿姨一看是个小孩子,不耐烦地说:“别闹,一边玩去!”王鹏超毫不气馁,接着说:“阿姨,我给你讲个故事吧。1930年4月,阎锡山、冯…  相似文献   

11.
平日里一说到学生日记,老师们便会摇头苦笑,不置可否。批吧,真是味同嚼蜡,要么三言两语了事,要么空话、套话。流水账连篇。说到语病、错别字更是让人苦不堪言;不批吧,学生便会偷工减料,无法控制。于是“学生日记”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  相似文献   

12.
我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太粗心。写字的时候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画。爸爸妈妈都为我着急,我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今年暑假,我任命你为‘监狱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监狱长’?”真不知道爸爸耍什么花招。只见爸爸把一个硬皮本和一只圆珠笔交给我,说:“硬皮本是你的‘监狱’,笔是你的‘枪’,你要把错别字当‘犯人’消灭掉!”我低头一看,只见硬皮本上写着一行醒目的黑色大字:“错别字监狱”,下面一行小字:“监狱长——樊聚颖”。嗬!爸爸可真“狡猾”,明明是让我抄错别字,还要我高高兴兴地“上任”。有…  相似文献   

13.
瞧瞧,瞧瞧,班主任前脚刚走,“小鬼”就当了家。“老油条”们欢呼雀跃。教室里简直成了一锅粥,说笑的、玩闹的、交谈的……耳根不得清净,烦!烦!烦!真奇怪,老师面前一个个当“乖学生”,老师背后一个个都“变脸”。更奇怪的是,值日生简直像一个透明人,“两耳不闻班上事,一心低头做作业”。一会儿,调皮大王王小柯噌的一下蹿了起来,装模作样、阴阳怪气,不怀好意地说:“班长,我告状。我前面的旁边的后面的旁边的那个人打我!”“什么乱七八糟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这时,他前排邻居猛然醒悟,“胡扯,谁惹他了?长得跟小鸡子似的,我堂堂男子…  相似文献   

14.
“无错不成书”原以为是戏言,如今却是事实,书报刊语言混乱,错别字泛滥成灾。一张全国很有名气的晚报,头号字标题竟把“抓阄”错成“抓阉”,文内把“服刑人员”错成“伏刑人员”,“就范”错成“就犯”……诸如此类不该错的错别字,几乎天天可见。对成语望文生义或一知半解,已经多见少怪了。自古就有“校雠难”之说。但时下书报刊的错别字并非全出于校对的未察,原稿本身讹误很普遍,若编辑又学识有限,那么,想出一本“没有错字的书”,几乎成了“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上,黄炳麟《名家写错别字怎么办?》一文,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的“耽心”和叶圣陶《夜》中“大男玩皮地学舌”的“玩皮”,乃名家手下之错别字,应为“担心”、“顽皮”。笔者认为,黄文所指的两例,并不是别字,其理由如次:《汉语大辞典》第6卷921页释“担”音dān时第⑥义项为:用同  相似文献   

16.
孝感县朋兴公社永联学校吴海华等同志来信,反映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坚忍不拔”和“坚韧不拔”、“手疾眼快”和“手急眼快”这样一些意义相同而只是个别字不同的词语,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区分不清用法而写了错别字,还是由于可以通用?因为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说法各不相同,他们感到颇为棘手,希望本刊解答。  相似文献   

17.
生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在一道病句判断题中,该句被判为病句。请您给解释一下好吗?师好的。在辨析病句时,特别是对一些难以一眼看穿的句子,通常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进行分析。(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本句成分紧缩后,便成了“嘶叫是家虫”。“嘶叫”与“家虫”分属两类完全不搭界的概念,说“嘶叫”是“家虫”,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所以这句应该判为病句。生可是,这句话摘自教科书中的一篇文章,这该如…  相似文献   

18.
“州”与“洲”均读zhōu,其义则不同。因此有些人混淆不清,常把“九州”写作“九洲”,类似的错别字,在报上也出现过。例: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中,点化运用最多。不过,其中有的点化得好,青出于蓝;有的却是东施效颦,点金成铁了。点化得好的,有下述种种情况: 一、联想更深远。南宋陆游曾在《马上作》中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稍后的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将此点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满园”,一个“关不住”,一个“来”,使人想到的就不单是杨柳、红杏与春色的关系了,那浓郁盎然,充盈活跃的春意简直使人有扑面之感;而且还不由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关不住”的,难道仅仅是“满园春色”和”一枝红杏”吗?  相似文献   

20.
经理?学生?乍一听,令人不解。告诉你吧,是“错别字公司总经理”。 事情是这样的:本学期第一次习作发下来了,我们评出了一系列“大王”与“冠军”。诸如“奇思妙想大王”、“语言生动大王”、“材料典型大王”……也命名了几位“经理”和“员工”。“错别字公司经理”由张某某担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