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旦尖措 《传媒》2016,(5):76-78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生态恶化,不仅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反之,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段的进步,也对传播生态和谐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30年来我国创作的以生态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研究并诠释了这些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态和谐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纪录片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柏振平  张桂华 《传媒》2024,(7):40-42+44
生态纪录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探索历程和发展成就的“展演场”,影像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与价值取向。我国纪录片的生态书写范式转向既与生态观念变迁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也是回应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话语权和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时代呼唤,表现为客观影像叙事、主观情感投射和大国形象建构的逻辑范式。探索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生态书写的内在逻辑范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成果展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使人们的生态意识觉醒,生态纪录片以真实的影像、客观的纪录、流畅的叙事对生态影像进行了有效的视觉传播,给人类留下反思空间.以鸟类生态纪录片为例,分析和研究生态影像视觉传播的特点、价值和效果,有利于让受众认识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增强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黄冠  唐翠 《今传媒》2015,(2):88-90
人物往往是纪录片作者最为关注的主角。而纪录片中的人物的发展往往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真实的人物故事贴近观众的生活,带给观众"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因而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类记录片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正是这样一部叙说真实,回归故事的人物类纪录片。本文将以此片为例,展开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故事性、叙事性三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议题日益进入公众视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传播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重要高度,电视纪录片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具有电视传播的普及性和纪录片传播的真实性、深刻性,理应成为生态传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骆志伟 《新闻世界》2012,(8):224-225
伴随着纪录片以网络形式的传播,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美感,赋予纪录影像更多的个性与立体感,表现出了更贴近受众、更灵活互动和更细化分流的特点,并在阐述中渗入到更普遍与具体的主题,使纪录与交流更加直接与坦诚。本文将新媒介因素纳入到纪录影像的审美分析中,以便从新的传播环境中找到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影像表达,探究其在新环境下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7.
爆款纪录片是新时代影视创作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其生产传播特征是生产主体商业化、传播主体市场化、生产流程工业化、传播渠道网络化。正确认识爆款,合理引导爆款生产,按照传播规律来打造爆款,是优化行业生态、符合传播规律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李秋菊 《新闻传播》2024,(3):112-114
纪录片的使命是以镜头记录时代发展和变迁。在刚刚过去的2021、2022年中,世界生物多样性缔约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召开,在此契机之下,生态文明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议题。同时间涌现出大量反映生态美,传达生态文明整体性的自然类纪录片。同时,疫情的考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们重视健康,关注更广阔意义上的人居环境美,使得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背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然类纪录片带领大众认识我们的世界。本文将以纪录片《盛世花开》为案例,探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共情”这个叙事技巧与自然类题材的结合入手,试论其在不断创新的纪录片叙事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并结合实践操作剖析其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9.
郑权  郑保卫 《新闻大学》2023,(9):1-12+11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传播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年中国共产党生态传播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成果。本文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维度,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习近平生态传播理论体系,包括理论来源、鲜明主题和整体架构等。其中,重点阐释了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与表述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他者之间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传播理论和人类交往等基本理念。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传播观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叙事方式创新、国际传播提质增效等层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0.
蔡晓 《新闻实践》2014,(4):107-108
纪录片作为电视传媒的一种节目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认知价值、文化传播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历史资料价值,是我国对外积极打造国际形象的传播载体之一.把一个客观真实、和平发展的中国介绍给世界,需要我们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观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观众的思维习惯,用世界性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蔡梅竹 《新闻前哨》2022,(17):32-33
生态纪录片是以自然生命为记录对象的纪录片类型。它通过对其中生命故事的记录来展现物种与整体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短视频成为人们,特别是中、青年受众群体的集体“日常”。如何让生态纪录片快速适应快节奏、短视频的传播业态,生态微纪录片逢时而生。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生态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有哪些不同?呈现出哪些特征?其探索经验对系列生态微纪录片的发展又具有哪些启示?本文将结合《神农架密码》系列生态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分析生态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为传统纪录片的突围和生态故事的新讲述提供更多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2.
话语权力、民生关怀、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姿态层面,与文化生态、心理生态、类型生态的纪录片生态结构之间既有关联又有侧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是在姿态与生态的相互调适中进行的。这种渐进式的调适,根本诉求是指向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由现象之美走向影像自由的真实趋向越发明显。纪录片姿态与生态的变革现象,有着艺术理念、美学意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多重内驱力。和谐就是一切现象美的本质,唯有自由才可以达到这种生存的至高境界,纪录片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纪录片正处在转型与复兴的关键时刻,央视纪录片频道于2012年3月5日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活力中国"项目推出首批成果,14部民营机构制作的纪录片登上央视荧屏,其选题均着眼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央视首次面向社会民营机构招标制作纪录片,目的在于"凝聚一批社会制作机构,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选题,创新一批纪录片节目形态"①。"活力中国"项目不仅意味着央视纪录片创作向产业化发展迈出一大步,也深刻影响到当前我国纪录片的整体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传播从西方引介入中国,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中国的生态传播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拓展,在借鉴西方经验之时更应该立足本土,亟待汲取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营养汁液,结合我国现实问题,充分挖掘传统生态资源,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给出有益启示。同时,要重视并借助于传媒的效用,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对大众进行引导。生态传播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科学性、现实性、引导性等特征,加强对生态传播的研究,可以极大助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梅 《今传媒》2014,(4):13-16
本文运用传播学、社会学、艺术学理论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基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正是因为它深沉地反映了民族精神中最深刻的特征。反映了信息传播中最本质的尊重最广大受众的理念,反映了人类生活中最核心的情感原则,反映了人类发展最基本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准则,具有岁月磨蚀不了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马梅 《报刊之友》2014,(4):13-16
本文运用传播学、社会学、艺术学理论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基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正是因为它深沉地反映了民族精神中最深刻的特征。反映了信息传播中最本质的尊重最广大受众的理念,反映了人类生活中最核心的情感原则,反映了人类发展最基本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准则,具有岁月磨蚀不了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2018年4月开播的生态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是我国近年来生态纪录片的又一力作。该片叙事方式的使用使其呈现出将人类囊括其中的先进生态观,而中肯的赞扬和委婉的批评使其生态观在不伤害积极主题的基础上凸显出理性;同时叙事性的有意识弱化也增强了该片的人文情怀的抒发。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的印象中,各地的志书几乎是放置在书架上的"死书"。有关部门开始尝试用影像方式表现文本志书——"影像志纪录片",让被束之高阁的地方志书贴近民生。如何用电视纪录片的手法实现志书的影像化,从而使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与山水名胜借助影像方式,更加立体地被记录和更生动的传播到千家万户,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志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邵培仁 《新闻界》2001,(5):26-27,29
通常,当代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微观的传播过程及其各传播要素之间的工作关系,而不太注重大众传播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更没有积极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传播生态问题:信息爆炸、信息侵略、知识匮乏、精神污染、思想危机、信息疾病等。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传播过程中个人、群体、媒介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协同的诸种生态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梳理和总结出了五种具有较强解释功能的生态规律,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媒介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