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任雪瑶  郭中南 《今传媒》2014,(12):45-47
自2009年起,随着我国官员子女在用人选拔等方面被报道出的种种问题甚至违法行为,"官二代"一词正式见于媒体的纸面上,也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从"污名化"理论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尝试归纳评价媒体对"官二代"群体的报道。同时,总结报纸及其他媒体上的建构的"官二代"的主要形象,分析媒介"标签化"报道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其已成为"民意自由市场"和"观点自由市场",透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舆论事件,可以看到作为互联网伴生品的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合肥少女毁容"事件为例,分析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随手可得,公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会主动探寻事实的真相。然而浩瀚如烟的信息海洋里,真相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狂乱的媒体轰炸让人们无所适从,眼见并不为实,耳听似乎为虚,所谓的新闻真相背后所掩盖的,并不为人所知。到底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真相如何,有待于公众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国内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富二代"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被赋予众多含义,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公众"仇富"心态,接二连三地披露"富二代"问题,用倾向性和定义性的修辞,着重刻画少数"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迹,给"富二代"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上贴上了一张负面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朱珠 《视听纵横》2001,(3):24-25
最近,各类新闻媒体纷纷看上了一个时髦的新名词——“资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都掀起了一股“新闻资讯热”。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各家媒体争相打出了“资讯”牌。“资讯热”事实上是服务性新闻报道巨大潜力的外在表现,意味着服务性新闻报道的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9.
郭静  严洋 《新闻世界》2012,(4):224-225
2012年2月,网上一则关于花季少女拒绝求爱遭男同学毁容的帖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一事件在短短三天内迅速升温,并成为媒体、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合肥本地报纸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论坛、微博等其他媒体,试探析事件发生一周内舆情的变化、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框架特点及给当下媒体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媒介去中心化随着微博的诞生变得越发激烈,普通公众通过微博获得了与专业媒体不分伯仲的影响力,拥有650万粉丝的"冷笑话精选"成为草根微博的佼佼者。本文将分析"冷笑话精选"获得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以期为草根媒体的建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金旭东 《视听纵横》2002,(3):100-101
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广播电视在发达国家诞生并迅速普及开来。当时曾有人惊呼:报纸这一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将会被广播电视所取代。但几十年过去了,尽管广播电视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报纸依然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姜燕 《青年记者》2010,(16):29-30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司法领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审判”或“舆论审判”已成为国内研究新闻传播与司法关系的学者经常提及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1):60-60
《青年记者》2005年第10期发表廖金英、谢太平的文章《“媒介审判”未必有碍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现实社会非理性舆论构筑了新的传媒环境,谣言和非理性的舆论逐渐形成了媒介审判。在媒介审判的过程中网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某些网络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新闻世界》2011,(6):155-156
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本文以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为主,选取"李刚门"事件之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媒体建构的"官二代"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李一鸣 《今传媒》2021,(4):130-132
"新闻敲诈"作为一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违法行为,隐藏在各种新闻媒介运作过程中。"新闻敲诈"多变的方式和形态成为其特殊性,对个人、媒体乃至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新闻敲诈"的演变与趋势进行梳理,进一步从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出发对其实质进行剖析,并提出在双重属性下平衡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杨晓霞 《新闻知识》2001,(10):17-19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10,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大厅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2008属于北京”“神州大地竟夜无眠”。当晚,电视实况转播了这一盛事,屏幕上不断闪出的四个字“我们赢了”最直接地表达出中国人获胜后的狂喜:北京赢了,中国赢了。按照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的界定“北京申奥”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19.
梁燕 《今传媒》2011,(11):24-26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敏感诉讼案件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介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当前微博的广泛适用,广大的民众变成了网民,而网络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表达民意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的呼声代表了社会民众的呼声。而大众媒介在网络的喧嚣中好像有些按捺不住,容易受到网络炒作手的影响,甚至失去媒介应有的理性。近期,广受关注的西安药家鑫案和云南李昌奎案件在媒介和公众的吆喝声中波澜起伏,直接影响到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司法机关如不保持理性,甚至会沦为狂欢式的媒介审判的怪胎。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法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媒介审判”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媒介的片面报道会影响法治原则,损害司法权威。新闻学界和法学界普遍将“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概括为媒介越位和司法缺位。然而认真分析2007年的“彭字案”、2008年“许霆案”及“哈尔滨警察伤人致死案”等近年来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件,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都做了它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媒介审判”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分析“媒介审判”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