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中,网络电影受众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时空限制到随时观影、由延迟反馈或无法反馈到即时评论,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当前,综艺节目呈现出TV版往剧场版发展的端倪。电影相较于电视,在艺术性上有着更高要求——精妙的台词、高品质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综艺节目剧场版要想取得跟其TV版一样叫好又卖座的效果,需要在编导和制片上更加精良,让受众真正感受到电影的美感和剧本的创意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3.
周迪 《今传媒》2013,(1):92-93
贾樟柯的电影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荣誉,这与其电影中所遵循的现实主义理念和关注边缘人群生存状况的社会责任感优者紧密的联系,另外欧洲电影的传统也为贾樟柯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平台,本文对贾樟柯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欧洲电影观众的观影传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三期“管见篇”所载《受众异议》一文,以为“受众”一词是新闻理论家们“自视甚高”把“听众、观众、读者”摆在“受教育”地位,而“生造”的新名词;因而对它的存在与使用提出了“何必呢”的否定性异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笔者所知,“受众”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大众传播学”领域里开始使用的学术概念;是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已形成体系的背景下,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时对信息接受一方的称谓,他泛指所有信息媒体的传播客体。如果说“听众”专用于“广播”等听觉媒体,“观众”专用于“电…  相似文献   

5.
电影演讲的修辞对象具有双重性,包括剧情中的受众和剧情外的受众,即观影者.双重受众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一面.由于电影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电影演讲的修辞特点及镜头语言特殊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双重受众中的观影者才是电影演讲真正意义上所要说服、鼓动的对象.因此.电影演讲是意识形态"询唤"的重要手段.由此认知出发,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发现电影演讲和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的基础,着力通过基础调查研究对新疆维吾尔语电影译制产品受众偏好及市场进行描述,从电影偏好和市场空间等方面力求全面反映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业的市场现状,为进一步发展新疆电影译制事业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余梦云 《今传媒》2015,(1):92-93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好口碑与好票房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我们常常看到像《1942》这样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也看到了很多如《富春山居图》这般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多如《失恋33天》《泰囧》票房好,观众口碑也好,但艺术性不高的电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电影受众对一部电影的喜好与评价,中国电影受众的消费心理是怎样的呢?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探讨中国电影受众的心理状况,以及这些心理如何反作用于电影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好票房与好口碑的双收找到一些启示,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分期。"新电影"运动后,台湾电影在艺术美学和内在文化品格上有了质的飞跃,但电影市场却不断萎缩,电影和观众之间逐渐疏离。直至二十一世纪,以魏德圣、钮承泽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重新唤醒了台湾电影市场,为台湾电影缓和作者与受众的矛盾、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作出新的探索。本文试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梳理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脱离观众而后重新接近观众的历史过程。同时挖掘"新电影"运动对当代台湾电影的影响,以期寻找台湾电影在电影全球化、产业化浪潮中的独特品格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陈芳 《东南传播》2011,(8):109-111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媒体电影的创意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它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上面的不足,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放映终端和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影片进行讨论和分享,这都是新媒体电影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2.
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研究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信息的传播,指的是通过档案信息的交换,或把档案信息分配、传递流通给一定的接受,实现档案信息活化与共享的过程,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受众,亦即档案信息受传,它的状况是决定档案信息传播范围、方式、方法、程度、效果的活的因素。档案部门要把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受众研究提到日程上来,研究受传的形成条件、地区和行业分布、具体职业分类及其工作活动的特点;受传的化层次、心理特点、档案知识;受传的数量;受传的群体变化及其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13.
石翼 《军事记者》2010,(3):59-59
先说“受众”。它来自传播学,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受”的一端的所有人。受众包括文字传播对象的读者.音响传播对象的听众,画面传播对象的观众等。也就是说,大凡书籍的读者、音乐的听众、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对其传播效果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电影属性的复杂性增加了传播学研究的困难,对相关研究的有效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有关电影传播效果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其主要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与受众间的关系受意识形态、资本市场、媒介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诸多显著变化.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借助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从主体性和群体性两方面继续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受众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呈现差异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建构过程.传受双方试图在试探、协商、妥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新的共生模式,寻求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17.
姚盼  任大鹏  喻敏 《新闻前哨》2011,(10):85-86
网络发展到今天,具有简易操作,快捷反应,影响广泛,自主互动的优势,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工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数以亿万计的受众凭借手中的电脑、手机、博客、微博等众多业已普及的新媒体,正积极参与到新闻信息的采制和发布中,并广泛地进行互动、交流、沟通。如何看待这一“主动”受众群现象.已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绕不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湖州城市形象的内外受众心理认知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网络视频、新媒体平台、受众认知三方面对湖州城市形象传播进行总结概括。湖州城市形象传播侧重于绿色生态,在受众中具备较高的美誉度,但湖州城市形象存在传播力度不够、内部交流不充分、对外宣传覆盖不广泛、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类城市应强化城市形象logo和城市口号,打造"四全媒体"传播态势,注重整合营销和事件营销,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视听信息传播方式——电视,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本文考察了网络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视听信息的接收者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本文认为,视听信息的接收者正在从被动接收、单次接收信息的"受众"(receiver)变为表现出主动选择和多向传播的信息"使用者"(uSer),而这种转变将带动视听信息传播路径的多级化和传播效果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传播受众角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生产者用户",受众正经历着"社会化"的转变,这也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转型期传播受众的角色转型表现给予分析,并窥探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