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圈里,“新怀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词.之所以它能够成为热点,是因为怀旧热潮的兴发者和关注者们在当前的文学艺术领域之内,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文化热点的产生不得不具备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下简称为“80”前后)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创作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成为文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批作家当中,就出现了一群以“新怀旧”小说为代表作品的畅销书作者,如辛夷坞、桐华、九夜茴、顾漫等.  相似文献   

5.
80后心中的动画经典,一代人永远的童年记忆本刊讯(记者韩阳)近年来,在80后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作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过往的东西都成为80后追忆的对象,尤其是伴随他们成长、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比如说《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等等。顺应这股怀旧风潮,最近几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这些经典动画的图书版本。其中  相似文献   

6.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7.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晓璇 《东南传播》2022,(11):31-33
“眷村”是台湾社会的特殊产物,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的式微,眷村题材电影为探究台湾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见证。在此,笔者试以“记忆理论”的角度切入考察眷村影像的发展流变,从早期个体成长经验的表达,到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建构及后期记忆消散并沦为消费之用,眷村影像的记忆书写终走向一种摒弃反思意味的符号化怀旧,其流变亦辐射性地呈现出当下电影创作的某些现实症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0.
俄语一代     
中国正在举办“俄罗斯文化年”,随着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年的集中展示,一些深具“俄罗斯心灵”的中国人,开始了俄罗斯式的集体怀旧。这也是我们民族自我成长和自我独立的心灵轨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发布,报告称50后是怀旧、闲暇却不优越的一代;60后是优越却不安逸的“现实一代”;70后是现实进取的“中坚一代”;80后是保守分化的“重商一代”;90后是轻松乐观的“社交一代”。如此划分,引来了一番争议,《新京报》刊发评论称,给各个年龄层人群贴标签,抹杀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徒具新闻学的意义,而无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钟徽 《视听界》2014,(4):94-96
2000-2010年,韩剧陪伴着中国80后一代人走过了懵懂的青葱岁月,韩剧曾经和他们一起无数次地编织着“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童话;韩剧又伴随着80后一代人走进成家立业的日子,韩剧和他们互相倾诉着家庭的困惑和事业的波澜。十年韩剧与80后的成长息息相关。本文回顾了十年韩剧的发展,探讨韩剧对80后的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曾虹 《声屏世界》2007,(5):48-49
现在很多电台,从国家电台到地区电台,都设置了怀旧音乐节目,比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有“世纪音乐盒”,天津电台有“老歌听不完”,楚天音乐台有“恋旧品味”,沈阳音乐台有“流行经典”、“流金岁月”,江西电台有“时光流转”、“真情岁月”,南昌地区性电台“青山湖之声”有“留声地带”等都打着“怀旧重温”的标志,“怀旧音乐”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近期,日本国家级广播电视机构——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利用其档案馆馆藏的旧时电视节目和新闻片建立了怀旧疗法图书馆,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怀旧疗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巴特勒的一篇论文,论文阐述了怀旧疗法的临床重要性以及人在老年阶段回顾人生的积极心理作用。事实上,怀旧疗法属于一种心理治疗,用于安抚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认知和神经病学疾病,被美国心理协会定义为“对生命历史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17.
怀旧源于现实的缺憾,于是渴望重返过去以寻找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当代中国的怀旧,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姿态,因怀旧主体和语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态各异.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怀旧行为却发生于消费与时尚共同协作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质大量生产和传播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18.
搜网志     
苑丽萍 《网络传播》2006,(11):84-85
设计中国”是以设计为主打“招牌”的专业网站: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平面设计、数字艺术、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一应俱全。“设计教程”栏目,详细介绍了上述各种设计的操作技巧,诸如“网页设计中的点线面”、“用photoshop处理怀旧照片”、“100步快速做人头”,等等,其中的许多技巧都是非常实用的;“设计书刊”栏目,推荐了许多设计领域最流行或最新的图书、期刊,  相似文献   

19.
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创业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有人将他们说成垮掉和自私的一代。当70后的前辈们逐渐老去,而身为80和90的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做一些事情来回击社会对我们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工作者渐渐走进新闻队伍,有的已成长为多家媒体的主力军。在不少人心目中,“80后”、“9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没有责任的一代”。客观地讲,这一代人虽然有不成熟的一面,但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有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他们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在情感方面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渴求更加强烈。如何引导这些后起之秀扬长避短,是保持新闻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各级新闻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