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两课”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有效性,与学校内部这两门课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选择、设计,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课”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体制保证。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各种模式的管理体制各有利弊,但比较而言,“两课”教育机构整合“两课”、独立设置、直属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失为有利于提高“两课”教育有效性的较好的管理体制模式。但构建这种管理体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但在高校究竟应实行何种…  相似文献   

2.
分析总结了燕山大学“两课”教学改革的特点:建立了新的“两课”教学管理体制 新的“两课”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两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与“两课”科研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促进“两课”教学改革;改革“两课”考试方式。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学如何取得实效,是当前“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的一个中心,而保持“两课”教师队伍的稳定,“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才能获得前提性条件。“两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来自于完善的办学体制、合理的政策、适宜的环境,来自于科学的管理与广大“两课”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4.
传统高职教育中的“两课”教学常常将认知与情感相分离,忽视了情感教育在高职“两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高职“两课”教学对象的特点、“两课”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效果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的培养目标,阐述了“两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在高等职业“两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创新:"两课"改革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改革 ,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近些年来 ,全国各高等学校在深化“两课”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两课”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使其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创新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一、体制创新 :“两课”改革的前提高等学校的“两课”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一…  相似文献   

6.
“两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传统的单纯政治教育功能向现代公民教育转型是时代的深切呼唤和迫切要求。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也是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好公民教育,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内容架构思想,二是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具体内容架构,三是适应“两课”内容改革的其他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两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凸显的适应时代性、直接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殊功能,决定“了两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熟练的现代教育技能等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两课”教学的环境、内容、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两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广大“两课”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保证、体制保证、课程保证,而且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保证。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育师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数量不足、素质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充分认识“两课”教育本质、功能的特殊性,端正指导思想,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站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两课”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队伍保证。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我们应该正确审视目前“两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实现“两课”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两课”教育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新阶段 ,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面对着新任务、新挑战 ,需要新资料、新成果 ,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系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便是为适应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这种新要求推出的。丛书已经推出三本 ,分别是《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专辑》、《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 (第二辑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专辑》 ,三本内容各有侧重 ,但就满足理论研究和教学需要来说 ,其特点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两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效性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高校“两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试从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个基本方面变化特点的分析入手,对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要求教育要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两课”教学要适应这一转变,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即变“两课”作为单纯传授知识课程的观念,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两课”只注重政治理论教育的单一功能的观念,确立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相结合的德育观念;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要把对学生素质的考核适应地纳入“两课”考试之中。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两课”教育教学要创新,就要研究“两课”教育教学的新问题,在“两课”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优化"三进"工作机制推进"两课"教育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如何推进“两课”教育教学的创新,优化“三进”工作的运行机制,是高校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对我校近年来“两课”教育教学的创新尝试,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机制创新,进行了总结,恳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提高“两课”教师理论水平,推动 “两课”教育与时俱进 “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制约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提高“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搞好“两课”教学的首要环节。 1.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  相似文献   

16.
“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质量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承认 ,“两课”课程新方案实施以来 ,“两课”教育教学有了明显的改进 ,但发展不平衡 ,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状况 ,除了“两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外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两课”的学科建设。要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必须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一、规范课程体系 ,整合“两课”功能首先 ,我们在全国较早地把思想品德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整合到一块 ,…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学改革要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两课”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两课”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课”教学改革要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两课”教学改革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两课”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朱峰 《考试周刊》2007,(3):20-21
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新技术优势,开辟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本文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在角色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两课”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教材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材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两课”教材改革中的主要原则,试图探讨出新世纪适用于高校“两课”教材的新模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材更新的客观要求,使高校“两课”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