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2.
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外,还应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区分“活”与“乱”的界限。一个班级的“活”,指的是整个班级思想活跃,纪律严明,工作井井有条,活动群策群力,虎虎有生气。而“乱”,指的是班级组织纪律性差,经常处在混乱松散状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班级本身的复杂性,常常“活”中有“乱”的因素,“乱”中有“活”的成分,夸大任何一面都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中的失误。因此,做班主任的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把“乱”与“活”区分开来,然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乱”,什么是“活”,努力使班级朝纪律严明、团结活泼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活而不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传统课堂中“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否定。课堂上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丰富教学情境的发展现、灵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界定“活”与“乱”?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存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课程计划》每周三课时,其地位仅次于语文、数学、外语,但对于具体实施者———教师与学生而言,却没有太清晰的方向;没有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以至于认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在课外,甚至是在假期;没有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出现教学的散、乱现象;对于每一个专题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评价措施。老师对研究性学习不知如何进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内容随意性大,评价措施不够科学,忽视本地资源的开发,研究缺少创新性以及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课题达到什么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3 X现象”的种种表现 ,指出尽管形式各异 ,但实质都不是什么“新题型”、什么新鲜的东西 ,仍然是往年高考复习资料的改头换面或者是个别现成经验的简单模仿。接着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一些出版社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3 x”高考改革方案缺乏研究造成的 ,最后针对其原因提出制止“3 X现象”蔓延的举措 ,强调出版社要从大局出发 ,出好书 ,自觉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造成唐室的中衰,杨玉环在这一历史事件上不能没有关系,但安、史之乱的造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没有道理完全归咎于杨玉环。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然而杨玉环的功罪并没有得到公平的断案,在历史上却成为女色亡国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马嵬坡兵变的时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杨玉环为“祸根”、“贼本”;在马嵬坡兵变后的第二年,伟大的诗人杜甫对杨玉环的“赐死”,也唱出了“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乾符中有“宰辅之器”的郑畋,和杜甫一样,也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  相似文献   

7.
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听课,又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导致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形成不想听课,不想学习的倾向。此外,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太好,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性,造成解题思路的“乱”,“烦”和“怪”。加上心理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不同于其前时代之诗骚,亦与此后时代之俳赋、文赋、律赋有区别。其特质表现为在题材内容上“品物毕图”;在表达方式上,由于丽辞与夸饰等表现手法的大量运用,体物能“蔚似雕画”,写志能情繁理致,可谓“极声貌以穷文”;在结构体制上,有序,有正文,有乱,而遣辞造句,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9.
"作文批改难"是让所有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对于作文难改,很多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差,而造成学生作文差的原因是生活积蓄贫乏、思想贫乏、缺乏成功快感、作文教学成人化等。实际上,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差,作文难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批改的积极性,没有培养起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以中高年级学生最为突出),一谈到作文,总觉得“难”,写不出来,这种畏难心理严重地干扰着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觉得作文“难”呢?它的解决办法又是怎样?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