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视期刊"稿约"增强编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期刊编辑的观念中,"稿约"无关紧要,笔者抽查了150份科技期刊,发现刊登"稿约"的很少,有的常年在封底刊登(如<编辑学报>),有的不定期刊登(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有的从创刊号起就没有刊登过;除了使用"稿约"外,"征稿启事"、"征稿简则"、"本刊启事"等名称比较常用,极少数则用"告作者"、"版权声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撰写格式"、等名称来替代;"稿约"的内容也极不完整,大多数只是介绍刊物栏目设置,及对论文的字数、格式、参考文献、文献著录规范要求等;"稿约"刊登的位置有的在封三,有的在封四,有的利用期刊中的补白位置见缝插针."稿约"具有帮助作者了解刊物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要求、提高作者投稿的针对性和命中率的作用,但只有这种作用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郝远 《编辑学报》2005,17(4):239
在国内外的一些科技文献中,涉及到热力学温度时,不少人仍在使用"开氏度"和"°K"作为其单位的名称和符号,如420开氏度或420°K.  相似文献   

3.
广西高校图工委组织研制的"高校·公共·科研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包括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报刊管理等子系统已通过专家鉴定,并在全区高校中推广应用.笔者在"编目"这个子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的项目设置不大合理,特在此提出与专家们商榷.  相似文献   

4.
"作”与"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陈燕 《编辑学报》2001,13(4):243-243
"作”与"做”这2个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编辑加工、校对文稿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2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和出版物中的错用呢?  相似文献   

5.
一、"李辉质疑文怀沙"风波下的大众传媒现状 今年初,由<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李辉质疑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物文怀沙先生在出生年龄、文革入狱原因及学术头衔等方面造假的事件,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文化界迅速升温为一个热点事件,各种支持或反对的观点云集网上,有的甚至十分过激.  相似文献   

6.
罗杰·布莱克,设计界中看起来最像摇滚巨星的人物。在当今美国甚至是全世界,他堪称报刊设计行业的领衔者,他的名字是现代杂志设计的代名词,他同时又是网络设计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对于设计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作品,重要的是他总是走在多数人的前面。  相似文献   

7.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8.
彭传勇 《新闻传播》2012,(4):136-137
把人物先进事迹材料创作为优秀的专题片,前期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基础材料中挑拣出最典型、最贴近、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挤出水分。这里所说的基础材料,是指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等,采访之前向电视台提供的人物事迹材料。这些材料一般数千字,有的上万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给历史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这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表现得格外明显.笔者在台北"国史馆"查阅档案时,偶然发现颜惠庆的人事档案,在他的档案登记表上赫然敲着"投共"两字,并附有部分港台报刊在颜惠庆"投共"和去世后对他的报道和评论.虽仅薄纸几张,但已能折射出1949年前与后,对于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截然不同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10.
2002年8月,湖北省对省直机关57种报刊进行了专项整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2种报刊经济上与主管单位彻底脱钩,党政部门领导不再在脱钩的报刊任荣誉主编、主编等职务。简言之,多年来存在的“处长兼主编”情况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小议"hm2"     
hm2是可与SI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ha并不是"国际符号"或"国际通用符号",而是国家计量单位委员会认可暂时使用的单位.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编辑界对hm2尚未完全接受,使用中有混乱现象.1993年确立了hm2法律地位的最新标准中反倒将"ha"定为"国际通用的"符号,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作出恰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2.
纵观全国各类报刊,现在报名上带有"拼音"二字的只有《小学生拼音报》了.过去北京、上海各有一家带"拼音"报名的报纸,现在全都更名了.北京的《汉语拼音报》更名为《语言文字报》、上海的《汉语拼音小报》更名为《语言文字周报》.《小学生拼音报》创刊40多年来,多次变更名称,但始终保留"拼音"二字,尤其是办报宗旨一直坚持以"拼音"为特色,咬定"拼音"不动摇,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服务.许多业内人士都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级小市,在一个狭小的拼音领域,能创办出质量这么高、发行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好的报纸是值得研究的"拼音报现象".那么,《小学生拼音报》是如何突出"拼音"特色,发挥品牌效应的呢?  相似文献   

13.
郭玲  张燕 《编辑之友》2001,(4):55-55
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与"做"的地方特别多.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还是学术论著的书面语言,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是,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在编辑加工、校对文稿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当中出现混用和错用呢?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稿,尤其是写人物通讯,有时需要借鉴小说的写法. 中国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写意法".在中西文学对比中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西方文学往往是写实的、细腻的;中国文学大多是写意的、传神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编辑了"列宁论报刊"一书之后,又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现正排印中),全书约二十万字,八月下旬可以出书.这本书是从伟大的革命导师的程皿著作中,选出有关报刊的论著,辑轶成册,分类工蓂编成的.全书分为六编:一、论宣传;二、报刊的性质、原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的报刊介绍多侧面报道,我认为这种报道形式好。本人多年来为报刊、电台写第,一般来说,稿子是反映单方面情况的,即抓住某个单位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写人物的通讯也只写其优点。这样报道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是失实的失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总有优缺点,一篇文章中全部介绍人物的优点,读者会问:难道他(她)没有缺点吗?又如,要报道某单位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好成绩,熟悉情况的人可能会说,该单位在某某方面还存在着毛病。多侧面报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报道优  相似文献   

17.
慎用"惟一"     
李频 《编辑学刊》2001,(5):46-48
报刊在自我宣传推广中标榜"惟一",由来已久.如有人翻阅"五四"以来的报刊,摘抄排列,当不难看出这一宣传方式的历史发展情况.近几年,期刊市场竞争加剧,从各省市报刊发行局印行的<简明报刊征订目录>,不难得到下列印象:"惟一"已成了各刊社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比特"与"字节"单位符号规范化标注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炜  徐用吉  林清华 《编辑学报》2007,19(2):104-105
国家标准未对单位"比特"和"字节"的符号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论文中对它们的标注很不统一.针对这一问题,简要介绍比特、字节的物理概念,分析"比特"和"字节"单位符号的使用现状,并提出规范化标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 在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上,从张季鸾到储安平,有一条脉络明晰的思想线索,即他们身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有学者称之为"报刊自由主义".自然,报刊自由主义思潮并不是自他们而始.张育仁先生就确认严复才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思想鼻祖",而胡伟希在他的<十字街头与塔>一书中,也认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创者则是严复".[1]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张、储二人在报刊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向阳洁 《编辑学报》2006,18(1):74-74
问:翻阅科技书刊会发现,"Rm "中"R"的排法不一致,时而为白正体,时而为白斜体,时而为黑正体.请问使用哪一种排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