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静 《新闻前哨》2009,(5):48-50
记者遭到被采访对象拒绝,不仅仅是被采访者一方的原因,有时也源于记者自身的疏忽甚至失误,例如前期沟通不够,或某句话表达不当,招致对方误会甚至抵触。而且,即使被采访对象有意保持沉默,有经验的记者依然不会轻言放弃。本文将结合一些采访实践,试图探究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沟通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2.
康鹏 《青年记者》2006,(14):66-66
对于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来说,最令人头疼和烦心的事在于:批评报道刊出后,新闻事实和一些细节都没有什么问题,稿件中也不存在一些刺激性的容易引发问题的表述,可被批评对象却置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于不顾,和记者胡搅蛮缠,一口咬定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或是通过种种手段给媒体和记者施加压力。笔者一次因采写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经历,令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几年前,我到某消协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一名患者到济南某大医院一专家处求治一种疑难杂症,花了不少钱病情却不见减轻,以后这名患者无意中从该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给…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近年来,在新闻界日益兴起.记者以顾客、警察、患者、普通人或者某行业的工作人员,甚至是犯罪嫌疑人等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当中,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同样的活动状态,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甚至成为主要当事人.  相似文献   

5.
一沙石货场经营者向某电视台反映水利部门乱收费问题,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该经营者后,又要求经营者带着他们去水利部门采访。经营者说,水利部门是他的主管单位,不想与之正面接触。但记者却坚持称:只有当面交涉才能把  相似文献   

6.
沈广彩 《新闻窗》2010,(6):75-76
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媒体与记者的博弈是对记者而言,政府官员是其最为期待的采访对象,大到政策法规的解释,小到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官员的回答无一例外地代表了某个政府职权部门的看法,作为官方话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于是,记者无不挖空心思想从官员处获取“我想知道的”:怎样让记者按照“我设想的那样”进行报道.也成为官员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笔者根据“指令性计划”,前往某地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一般都很忙,何况他还是一家拥有16个分厂的企业集团的总经理。经过有关部门联络和数次电话沟通,他终于同意接受采访。采访前两天,突降大雪,道路交通受阻。当笔者经历近8个小时的危险旅途到达采访地时,没想到采访对象竟以工作忙、记者可以根据现有材料写稿为由,无意会见记者。  相似文献   

8.
懂得“尊重”与换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是成功采访的前提 记得十多年前在商洛电视台做记者时,有一次去商州二十里铺村采访某民政领导慰问贫困村民.当这位领导来到一位贫困村民家时,这位村民正在卧床养病,见到领导来了,自然很激动.  相似文献   

9.
尹冰竹 《声屏世界》2008,(11):28-28
记者经常要到一些公共场所采访。然而公共场所人群繁杂,身份各异,该怎样确立合适的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0.
唐士杰 《新闻传播》2010,(1):107-107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1.
某种程度上,记者的工作是一门“问”的艺术。向谁提问,如何提问,提问什么,决定了记者采访的效力、功力和获取信息的质量。提问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素养,考验了记者的捕捉、提取和利用的能力,决定了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甚至博弈的成败。除了共通的黄金法则,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需要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以相应的理论框架为支撑,精心总结,深入分析了记者的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新闻战线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等问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少数记者不守“规矩”,在社会上、在被采访对象当中留下了不是太美的形象。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拿”的水平高。有少数记者不尊重业余作者,经常将人家的稿件“拿”来,使得不少业余作者碍于情面、有口难言。如某单位办公室的冯主任是个新闻爱好者,曾有不少新闻稿件见诸报端。不久前,他热情接待了两家媒体的记者,并把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呈了上去,几天以后稿件果然陆续发表。然而,面对稿件他却是哭笑不得,明明是自己的大作,而…  相似文献   

14.
刘颂 《记者摇篮》2005,(12):32-32
记者每天面对采访线索多如牛毛,在这些题材中,如何挑选出适合的报道对象,又是记者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潘静 《新闻世界》2009,(10):34-34
一、要“平视”采访对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什么身份,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视”,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或者反过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要注意以平常心对待各种采访对象,恰当地提问和倾听。  相似文献   

16.
严梅寒 《新闻窗》2010,(6):53-53
讲究倾听的艺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就是记者的语言引导要适度。就是说,采访时,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记者要多听、多思、尽量少插嘴,更不要打岔。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走访到被圈内公认为是明星摄影权威所在的某影像工作间时,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隐蔽,一般的顾客根本找不到,而这里整整挂满一面墙的明星靓照却让人震惊,无论是海外、港台还是内地的明星们这里几乎是应有尽有。但奇怪的是,这里可不像一般婚纱摄影、艺术照的专营店那样顾客盈门,相反却是冷冷清清,甚至广告牌子也不见一个。接待记者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实际上非常低调,平时根本不用做广告。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很特殊,都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项重大事件或者老百姓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或者就某一具有政策性、成就性的主题或典型,相关部门会组织媒体进行联合采访。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追逐独家、角度特立的新闻是衡量记者职业水准的一杆标尺。然而,随团采访有统一的食宿安排、一致的路线图、相同的采访对象、有限的采访时间和空间,这恰恰限制了记者追新逐异、避免同质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如今,公民法律意识日渐增强,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媒体自身,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导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可以说,这并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才是媒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