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连科运用"受活"这一方言词汇,对其"耙耧系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做了最为形象的言说。但是经过细读"耙耧系列"小说,我们发现在苦难化的生存环境中,耙耧女性不但要和男性一样承受生存的艰难,而且还要承受男性的压迫和制约,呈现了更为凄惨的生存状况。她们承受一切但并不"受活",活着受苦、受累、受辱——"活受"才是她们最为普遍的生存状态。文章拟从"受活"这一方言词汇的丰富内涵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身份和女性经验两个方面,分析阎连科耙耧小说中女性"活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对于方言如何进入文学作品,以怎样的量和度以及以何种方式进入,本文就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作了试探性研究,认为方言可以而且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但怎样进入,尚待继续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3.
"受活"作为北方方言,豫西人最常使用,有痛快淋漓、快慰快活之意,跟时下出现频率极高,颇受钟爱的"爽"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家阎连科"受活"地创作了<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受活"地出版了<受活>,<受活>在图书市场上能不能"受活",跟市场营销的创新与否有直接的关联,为了让<受活>更加"受活",出版此书的相关人员过了一段很不"受活"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颇具实力的地域文学群体,中原作家群对河南这片热土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的探索,其中男性小说家们对乡村与农民的描绘与刻画构成了当代曾经很是鼎盛一时的一类写作——乡土叙事——很重要的一部分.多位小说家凭借自己独特的乡土叙事在全国文坛站稳了脚跟,如刘震云的“故乡”系列、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周大新的“盆地”系列、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系列等等.  相似文献   

5.
侯磊 《全国新书目》2012,(12):114-114
自从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才发现当代的名家几乎都是写乡土文学的。贾平凹、陈忠实写陕西,李锐写山西,莫言写山东,余华写浙江,刘震云写河南,而最为奇怪的是阎连科,他总是跳出来写写军旅、知识分子,题材很广。而他最有代表性的《耙耧天歌》、《受活》等还是写河南农村。在写小说的同时,他还是位散文高手,这些散文更能传递出些他与乡土的深情。  相似文献   

6.
女性媒介建构女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传媒观察》2005,(4):40-41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人数占比很重,她们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成效。目前,大多数女性馆员承受着传统观念、家庭、学习、科研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关注她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诉求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会的基层组织,高校图书馆工会需要从地位、观念、教育等多层面、多路径对女性馆员进行人文关怀,以缓解和减少她们的压力,调动并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女性文化的实质是女性文化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积极反叛。女性在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下探索、跨越她们的“德”的位置和物质边界而努力。让女性文化得到提高,这也是知识女性的责任,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寻,女性文化必然会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城市平民世界",在这一系列经典的城市平民形象中处处留下了女性的身影.本文以为老舍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四个系列:忍辱负重而难逃厄运的女性;强悍粗暴无法主宰命运的女性;在传统意识和个性解放之间挣扎的女性;冲破传统枷锁却找不到出路的新女性.老舍把这些形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思潮的碰撞中,歌颂她们勤劳、善良、坚韧的品性,批判她们虚荣、乖戾、堕落的行为,从而寄托老舍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历历 《视听纵横》2007,(3):119-120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新闻采编人员中,女性采编人员(以下简称女记者)的比例已达到41%,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加入到新闻传播行业中,她们凭借女性的细腻和不亚于男性的能力构成了新闻采访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让"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句所谓的名言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央视《半边天》栏目推出了一个“2003女性纪录”系列.主持人张越和节目编导们给我们讲了全国各地的50多位女性的故事。她们的人生悲欢.她们的勇敢,执着.她们的自强不息.正是这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动人的故事,牵动了观众们的心。这些女性精彩的人生体验给人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心灵飨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记者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  相似文献   

14.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16.
王永 《新闻世界》2011,(6):182-183
苏童的女性主题小说,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对女性生存困境进行关注,表现出了他对女性群体的悲悯与同情。本文通过对妓女化的人物设置、非历史化表达、女性与女性对抗冲突模式和意象化写作四个方面解构苏童女性主题小说,探讨苏童在探寻人性中运用的典型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前情感剧中涌现出大量新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对爱情和家庭有着鲜明的要求和判断。但这些女性的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往往是暂时的。在关键时刻,女性总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或家庭幸福。而另一类事业或家庭成功的“女强人”,只是性别为女性的“男性形象”。她们展现的是男性标准。这两类女性人物实质上展现出一种“伪女性意识”。即:女性表面上拥有自我意识,实质上处处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以男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李琦 《大观周刊》2012,(45):35-35
张洁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她的一系列女性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事业独立、追求真爱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在事业、家庭中的境遇,向男权主义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凸显了崛起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边缘群体,她们不仅面临健康困境,且鲜有研究关注,但同属这一群体的医院护工又是其中最靠近健康资源的职业。研究在文化中心路径指引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关注女性护工生命历程中的健康实践。研究发现,在家庭私域、异乡漂泊以及照护工作阶段,宏观的经济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和微观的家庭责任、工作环境等影响了其健康体验;而农村女性有着在地化的理性应对方式,直到她们成为护工后才形成传统乡土经验与现代医疗经验并置的健康理性。女性护工的健康实践是基于时空变化,由“家庭本位”传统驱动的发展理性,只有理解这种理性才能真正帮助她们从“他者化”的健康传播桎梏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0.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