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香港《大公报》的一篇《美国报业走到十字路口》的文章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文章说.美国报刊现在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出售文字给读者和出售读者给广告商这两项支撑报纸社会使命的业务.因报纸销量急剧下降,正走向“分崩离析”。报刊和广告商们正在尝试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媒体来创造更多的商务机会.促进媒体融合,拓展在线或不在线的新业务。  相似文献   

2.
危机的现实与生机的理论 最近公布的两组数字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又增加了关注点: 一是CTR媒介智讯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仅增长415%,远低于2008-2011年13.5%的平均增长水平,创下近5年增幅新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解决市场日渐饱和、网络媒体严重挤压的局面,传统报业必须提高自己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的生存能力。这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适应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二是进行创新,包括结构、制度的调整和内容的组织。  相似文献   

4.
朱沙 《青年记者》2012,(3):73-75
近年来,新兴媒体得以不断发展,人们把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网络化媒体.这些新媒体对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借助网络发展,我们既可以在网站和手机上面浏览报纸新闻,也可以收听电台广播,更可以收看电视台的视频.所有这些,标志着数字化传播的融媒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5.
史诗 《新闻传播》2012,(1):94-95
本文通过对报纸与互联网新闻竞争现状、优势与劣势的梳理,指出了报纸在吸引广告、控制成本和留住人才方面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进而分析了报纸对自身内容进行阅读与转载收费的趋势和目前所处的困境,包括被转载几乎无成本、报纸内容同质化严重和报纸要价联盟尝试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陈婉莹 《新闻记者》2007,(11):32-34
经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协商,为加强五地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促进新闻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决定共同创办江浙沪港澳传媒论坛(简称"3 2传媒论坛"),定期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首届"3 2传媒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媒创新与发展。来自江浙沪港澳五地的新闻界代表围绕这个主题,交流传媒业在创新与发展方面的信息、成绩与经验,分析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本刊在此发表首届"3 2传媒论坛"的9篇专题演讲稿,以飨读者。论坛的其余重要内容,将在下期择要刊发。  相似文献   

7.
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整体娱乐及媒体行业规模将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报告还指出,从全球趋势来看,随着数字体验需求的上升,数字消费迈入黄金时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加速应用将成为推动媒体发展的重要动  相似文献   

8.
周笑 《视听界》2011,(6):71-74
乔布斯的“苹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统一体。在充满着自由、开放气息的数字新媒体领域里,以顽固而耀眼的封闭,实现着令竞争者们惊讶和困惑的利润增长和市场垄断,给迷滞于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生存的传统媒体,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吴江文 《传媒》2010,(7):35-36
历史几乎同时给予了都市报机遇和挑战. 应该说,都市报和互联网在相互扶助和相互竞争中走过了都市报与互联网的起步期、成长期,但可能都市报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互联网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跑的"兄弟"发展速度会远远地超过自己,且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障碍,迫使都市报向其兼容.  相似文献   

10.
BBS与报纸之间的议题互动探讨——以“芙蓉姐姐”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宁 《新闻界》2005,(6):118-120
一、前言 2005年上半年,一位人称“芙蓉姐姐”的女子迅速窜红。7月17日,在百度中以“芙蓉姐姐”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2,570,000个相关结果,三天后这一数字就增长到2,620,000。“芙蓉姐姐”原本寂寂无名,2004年她开始在水木清华BBS的Picture版贴图,因照片中的姿态与说明文字别具一格,引发了众多的回帖与讨论。不仅如此,“芙蓉姐姐”的文字和照片还被从校园BBS上转贴到了其他论坛,“从一种校园式的隐秘小天地进入了更广阔野蛮的外部网络世界,这让她大大的出名了”。2005年5月,“芙蓉姐姐”开始受到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关注。至此,天于“芙蓉姐姐”的报道更是此起彼伏,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荚蓉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叶水茂 《新闻世界》2010,(12):133-134
借助于“第五媒体”手机而产生的手机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即时发送、良性互动、物美价廉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个性,迅速打开了市场。本文以《安徽手机报》为例,论述了手机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分析了制约手机报发展的诸多因素,如技术瓶颈、内容的同质化和盈利模式的缺乏等。同时,也对手机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罗丹 《记者摇篮》2005,(8):11-11
平面媒体,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媒体的“老大”。众所周知,唐朝的邸报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新兴的网络媒体,纵使论及它赖以生存的因特网,作为军用高科技手段.其最早出现也仅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而作为网络媒体的出现大约还要晚上20多年。在中国,它以1997年1月1日人民网诞生为标志,至今不过八年。因此人们按媒体诞生的辈份排,将网络媒体排成“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3.
潘政 《今传媒》2007,(4):36-37
我国传统报刊业的现实困境是无法回避的.一是报刊运作的"严重同质".内容雷同,同一个城市的媒体,"晚报"、"晨报"、"商报"、"信报"实质上95%的内容"似曾相识",即使处理手段"高明",但信息价值几乎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留下了新媒体的印记:邮箱、论坛、门户网站、社区、博客、网络视频、在线阅读、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应用方式也更加多元。由此相对应,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求变革、转型,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传统媒体的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亦面临重重困难。对比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几大不同,折射出这样的信息:造成目前这种转型困境的,既有外部形势问题,也有传统媒体内部基因在作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增速减缓,报业发展"拐点"论随即提出,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探讨数字化生存之路,成立数字报业实验室,努力实现战略转型。数字化生存成为报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并在各大报业集团内达成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6.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多元多样,终端产品层出不穷,传统媒体数字化战略有待验证。报业如何维护知识产权?报纸需要多少渠道发布内容?报纸一定要办新闻网站吗?报纸一定要建立全媒体编辑部吗?iPad是报纸的完美终端吗?  相似文献   

17.
金松 《新闻实践》2007,(2):26-27
写下这个标题,心情非常复杂,作为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我”正面临被“你”击败的境地。这个“你”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是全球化时代利用先进网络技术,以博客、播客、市民记者等身份,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生活,观察时代,反映人生。“你”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你”当选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8.
苟凯 《中国传媒科技》2012,(21):40-42,2
在传统广告还是报纸支柱产业的今天,谈广告是否会成为报纸副业的话题,是否会让大家觉得"傻得可笑"……纽约时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主变成了订户——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当属电子版用户。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传统媒体以后也许再也不必像现在这样依赖广告了,广告有可能成为传统纸媒的副业。  相似文献   

19.
郝雨  安鑫 《新闻实践》2009,(9):26-28
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2009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的"2009年有线电视展会(CS)"上表示,当前报纸广告营收急剧下滑,各大报纸应积极探索在线内容的收费模式.其旗下一些较有竞争力的报纸将在12个月内开始试行向报纸网站读者收费.目前,<华尔街日报>电子版已开始收取订阅费.他声称:"免费互联网的时代就快结束了,以往的免费模式是一个错误,我们要纠正过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是传媒领域的一分子,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其雏形,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新媒体的诞生,对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介发起了挑战,传统媒介的主体地位正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作为新的传播载体,网络媒体从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超乎想象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成为舆论导向的主导。网络媒体功能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发强大,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本文笔者从个人观点出发,深度诠释当代新媒体的含义,以网络媒体为代表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