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浅谈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水平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机械创新设计教育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机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机械创新设计的教育,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本文阐述了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更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培养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什么是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也是人才水平高低的分水岭。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研究的基本功和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厦门市企业的调研和访谈,证实驱动并影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创新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八要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层次化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揭示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管理者、研发人员等创新人员。  相似文献   

4.
教学工作是医学院校工作的重心,教务管理工作是核心。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为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理论功底扎实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俞湘珍  陈劲 《科研管理》2017,38(1):37-45
设计创新重要性众所周知。但以产品意义创新为核心的设计创新如何开展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设计创新能力全面深入剖析,尝试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EFA、CFA和模型拟合,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设计创新能力分为内涵设计创新能力、外延设计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三种能力相互促进;(2)内涵设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最大;(3)技术能力必须通过内涵设计创新能力和外延设计创新能力影响创新绩效;(4)给出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建议。最后论文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期望理论视域下的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其需求具有精神需要的优先性、个性需求的多元性、工作目标的挑战性、知识发展需求的长期性、工作过程的自主性、工作选择的流动性等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内在潜能,必须针对这些特点,运用"期望理论"的原理,设立合理的激励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目标期望值,达到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础研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政府投资的基础研究项目参与主体利益目标不一致等引发冲突问题不容忽视。基于第三方偏好信息,应用冲突分析理论的冲突分析图模型(GMCR)方法构建分析模型,模拟基础研究项目决策主体冲突状态的演变与解决机制,通过稳定性求解,分析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决策主体在不同偏好情境下,在冲突中的个体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以期为基础研究项目的多主体冲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为政府投资基础研究项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39所“双一流”高校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首先利用熵权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确定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其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以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结果变量,选取研究与发展人员、科研经费、专利申请、学术论文、专利授权、成果授奖数、成果转让收入7个条件变量,研究影响“双一流”高校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组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与发展人员、科研经费、学术论文、专利授权、成果授奖数和成果转让收入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前因条件,同时根据不同的条件组态归纳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三种路径以及阻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三种路径,最后结合科技创新能力组合路径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其培养质量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分析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其培养质量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分析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战略的微观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个重要议题。许多学者探索了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但对哪些因素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本身动态发展解释不足。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认知理论,从管理认知视角出发,利用国内419个企业样本,本文对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驱动因素;(2)高管人员对内部资源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3)高管人员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中,呈现出“自内向外”的资源驱动而不是“由外向内”的机会拉动的特征。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投资基础研究项目是提升我国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项目参与主体利益目标不一致等引发冲突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第三方偏好信息,应用冲突分析的图模型方法即GMCR理论,构建分析模型模拟基础研究项目研发过程决策主体冲突状态演变与解决机制;通过稳定性求解,分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决策主体不同偏好情境下冲突的个体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研究为基础研究项目的多主体冲突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可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钰 《科技风》2022,(22):118-120
简单技术作品的设计制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技术作品制作课对学生工程思维、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作品制作来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创新、萌发创新、引导创新和激发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就不能不把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宗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兴趣;寻求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设计切合于教学内容的问题串;激励学生多角度探索佳解;创设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构建启发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等方面营造创新环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技术条件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科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决定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强弱。大型科学仪器得现状又是反映一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规模、结构以及分布情况,能够为科技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系统视角下的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理论与管理实践都证明:人的创新能力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培训后可得到大力开发与提升。通过企业对研发人员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剖析企业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机理———"五角模型",从知识、能力、环境、素质以及动机等五方面,对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使相关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上的"创造力开发"等单方面,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进行开发,为提高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对我国当前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完整的创新活动,同时,饿哦杨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不断提升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从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力求从本质上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意识。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旨在培养探究性、创新意识,变接受式为探索式、讨论式的新教材已陆续开始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