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闻干枯乏味。干巴巴的数据、干巴巴的措施,还有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让人看了打磕睡。长期以来许多读者对我们各类报纸的经济报道颇有微词。 经济新闻与美能不能“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应该尽量将其写成美文。让读者坐得下、读得进,在阅读后,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读者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写得干巴巴,可读性差,影响阅读情趣。有什么办法能使严肃的政治新闻活起来,又怎么能让经济新闻中枯燥的数字"跳起舞来",科技新闻中抽象概念的形象地再现?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人情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喜欢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保持指导性的同时,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注入到经济新闻中去。所谓“人的因素”,就是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要改变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工作简报、成就回顾等写作方法,而要把人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写;在题材选择中,要尽可能选择与人(读者)有关的内容来写。  相似文献   

4.
沈芸 《新闻实践》2006,(10):50-51
经济新闻创新的空间十分广阔,但创新的难度也十分大,经济报道容易被经济部门的工作牵着走,容易陷入“概念 数字 例子”的模式。在办报实践中,钱江晚报提出了“赋于经济报道人文关怀、大众情怀”的办报理念。为了让这样的理念具体化、生动化,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经济人物报道,让经济活动中的人活起来,在经济报道中写出人的活动与感情,探索出了一条以“人化”叙述做活做强经济新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邹敏 《新闻实践》2013,(7):64-65
从2012年1月开始,嘉兴日报推出精心策划的《图说经济》专栏,把枯燥的数字化为简洁明了图表,将干巴巴的经济新闻变为形象而又直观的文本.经过一年多时间50期的实践检验,这种创新的新闻样式已赢得读者喜爱,且为同类型媒体提供了改进经济报道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焰 《新闻实践》2011,(3):69-70
经济新闻总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重大变革等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经济新闻比之于与社会新闻来说,相对会显得严肃与严谨。作为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主打的都市类报纸,怎样在经济报道方面进行创新,怎样让比较理性的经济报道充满可读性呢?对此,绍兴晚报以“转型升级报道”为抓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经济报道上找到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读者观念·理性思考·见物见人——经济报道的三个着力点李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经济报道的以下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让经济新闻更具社会化特色,如何使经济新闻更有理性思辨内涵,如何解决经济新闻只见物不见人的顽症。读者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最终表...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种新闻理念在国外媒体中一直受到推崇。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受众对电视经济新闻的收视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让电视经济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电视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探索的课题。电视经济新闻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新闻记者发现经济新闻事实、报道经济新闻以及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等都有了更好的指导,媒体记者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孟祥红 《今传媒》2011,19(1):168
如何让经济报道更耐听、更耐看、更"亲民",成为经济报道记者一直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角度采写经济报道,做强做深民生经济新闻,应该是改变经济报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庄千慧 《新闻实践》2004,(10):56-57
一 在新闻实践中,若采取简单、平淡的新闻语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往往显得呆板、干巴巴,读者不易接受;而若采取一定的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就能弥补新闻语言的不足,以软补硬,就能使新闻作品更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我国传媒又出现了改版热。伴随着媒体由追求规模数量到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经济报道的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了短小精悍的经济要闻明显增加以外,深度经济报道的篇幅也显著增多。经济报道怎样以“深”取胜?处于改版热中的纸质媒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突出新闻性,让深度报道抓人“眼球”有关专家认为,今天的新闻竞争更多的在于信息的排列组合,是信息质量的竞争。对于相对枯燥的经济报道来说,突出新闻性,使推出的报道能迅速吸引众多读者,显得尤为重要。《浙江日报》去年在《今日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对百姓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那么,如何让经济报道活起来,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去重新面对,下力研究探索,以适应市场需求。 搞活经济新闻报道,需要锤炼“两个能力”,即深入发掘新闻的能力和灵活表现新闻的能力,而有些人在这两个方面恰恰做得还不“到位”,存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要求新闻报道也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一百年不放松。因此,需要我们下功夫深入研究探索经济新闻成功之路,不断地改进、改革和搞活报纸的经济报道。有的同志总以为经济新闻枯燥乏味难以改进,其实不然。陈利、杜长久同志的这两篇探索,有理有据,使人开窍。希望报业同行各显身手,努力探索,使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关注人及其作用,永远是新闻媒介的基本选择。传统新闻学上告诉人们的那几条干巴巴的原则已远远不够,今天确立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价值标准,要正视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的现实。也许,应当确立这样的准则:感情投入是从事企业报道的前提,坚持客观与冷静是从事企业报道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时下,创新被称之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闻报道中,创新也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平面媒体多年来的报道面孔多是冷冰冰,硬邦邦,干巴巴,被读者称之为“鸡肋新闻”。新闻报道如果没有自身特点,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注定要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报道,是县市报宣传的中心.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宣传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报道未能跳出枯燥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旧模式,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面孔死板,读来倒人胃口.如何让经济新闻“软化”,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新闻品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3年里,《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有3件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入选省精品工程奖。作品得到新闻奖,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怎么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报道产生的过程大多已经淡忘,印象比较深的是为推动经济报道转型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晚报经济报道的分量越来越重。那么,如何让晚报的经济报道更生动形象的走进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好贴近生活的软经济新闻,增强晚报经济报道可读性。 经济新闻首先是新闻,是对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最新事态的报道。软经济新闻则是指那些带有社会新闻性的经济报道,也就是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新闻。晚报经济新闻报道要为群众喜闻乐见,就不能照搬党报抓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