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西方殖民者对南部非洲土著黑人的压迫。通过后殖民理论探讨莱辛的暴力观,说明黑人的反抗是殖民者压迫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暴力则是黑人反抗殖民者压迫的有力手段,表现了黑人的反抗意识和莱辛的暴力观。  相似文献   

2.
《缅甸岁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根据其1922年至1927年在英属殖民地担任帝国警察的经历写成.奥威尔通过文本的创作重塑了历史,戳穿了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合法性的谎言,再现了殖民统治给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朱宇杰 《海外英语》2020,(8):258-259
《米格尔大街》作为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描绘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底层属民的生存状况和对身份认知的追寻.殖民暴力将米格尔大街属民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但米格尔大街中的小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却从未停歇.在《米格尔大街》中,殖民者的认知暴力是殖民地属民身份迷失的文化根源,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在对属民进行身份重塑和他者书写的过程中沦为殖民统治者的共谋,但被殖民者凭借模仿策略的顺从与颠覆的张力为自我的杂糅性身份找到了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4.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5.
伪满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殖民统治。东北的钢铁工业被日方资本垄断,煤、铁、钢材等资源遭到日本殖民者的疯狂掠夺。这一历史特殊时期,在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东北钢铁工业所呈现出的“辉煌”“繁盛”都是一种假象,其本质特征是东北工业资源的耗竭及钢铁工业的衰败。  相似文献   

6.
《黑暗的心脏》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篇中篇小说。主人公库兹在死前所发出的感叹-"恐怖!恐怖!"深刻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的黑暗。本文旨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黑暗的心脏》中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库兹死前所发出的感叹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殖民主义对被殖民者和殖民者的身心摧残;二是盈利与"仁慈"专制的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作品《那只亡者舞蹈》荣获了2011年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它讲述了接受白人语言和文化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少年鲍比,在与早期欧洲殖民者密切接触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的世界观与原住民"梦幻"世界观之间,在互动糅合过程中,所展现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生态观。同时,《那只亡者舞蹈》突破西方逻辑思维模式,运用大量原住民特有的口头神话传说,用极富创造性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非凡魅力以及原住民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但也为大众阅读异域文学作品带来更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8.
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后殖民作家之一。他始终以极大的同情深入了解东非殖民主义及其对难民、移民个人生活的影响。《囚笼》是古尔纳的短篇小说杰作,围绕小店这个特定场所,小说主要呈现了劳动空间、流动空间与压抑空间三种空间类型。文章试从空间批评角度对《囚笼》进行后殖民主义解读,通过探析店员哈米德所置身的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解读其作为一名移民及被殖民者在后殖民权利话语下所遭遇的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9.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当西方殖民者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的时候,都利用宗教作为实现他们侵略野心的工具,以法国殖民者最为典型。今年是中越人民共同抗击法国殖民侵略的“中法战争”爆发一百周年。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中法战争,并更深刻认识近代法国殖民侵略的特征,本文力求较系统地阐述近代法国殖民者在中法战争前如何利用宗教侵略中国和越南,以及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传教士在中越所进行的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11.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并非独立的抽象存在,而是植根于精神、文化与社会框架中。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语言使用与其身份密切关联,因而非洲社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的复杂语境对于讨论非洲文学至关重要,同时语言成为核心问题。殖民主义历史致使语言在非洲不仅是语言事件,同时也是政治事件。作家选择域外语言进行书写,在双语/多语之间斡旋,将殖民者的语言转化为可资利用、以对抗殖民主义的武器;或者利用多语现象携带的复杂意义,采用翻译的双语写作,运用多语言策略达到颠覆文化和语言层级的目的,并以此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后殖民文本以一种新建构的语言,既能挑战自身本土的传统文学模式,又能挑战殖民者的主导文学结构和传统,以此实现双重运动。如此,后殖民双语作家得以避免后殖民文本沦为西方文学样式和标准的囚徒。  相似文献   

14.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5.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6.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短篇故事集《亚洲的眼睛》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欧洲人为主人公,探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关系。在书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相当融洽。作者通过被殖民者四位印度军团士兵的描述,将欧洲和印度界定为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并指出知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摆脱野蛮的唯一途径是教育。本书看起来是在探索殖民地的文明路,实际上充满了知识与权力的暴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的圣殿是由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共同构建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具有男性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现行文学史中却难觅女性作家的芳踪。这既是儒家男尊女卑的的陋习在文学史上的直接反映,也是男性主导历史、对女性愚化的结果。要想全面构建中国文学史,就必须客观地展现女性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利用《黑暗之心》对欧洲殖民者的丑恶行径进行深刻揭露。然而,作为处于帝国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家,康拉德并没有彻底摆脱殖民主义心理。《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此外,康拉德也指出了在欧洲人与非洲人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从 17世纪中期至今 ,台湾曾几度离开祖国怀抱饱受殖民统治之苦 ,面对殖民者的压迫和统治 ,“乡土文学”就成为台湾知识分子从精神文化上反抗殖民统治的一面旗帜。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 ,其间所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就是对殖民者的无比憎恶和对家园乡土深深的挚爱。黄春明以他敏锐的思维 ,反映了社会的广阔画面以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 ,而成为众多代表作家中的佼佼者。一、乡村变迁的深切反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台湾社会日渐商业化趋势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乡村 ,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