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古往今来,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音乐艺术和哲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这一点从音乐成语中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音乐艺术和哲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从与音乐有关的成语中就可见一斑。常见的音乐类成语,大多使用的是比喻义,涉及人物、制度、艺术、言论等方面,感情色彩上有褒有贬,其中贬义成语使用较为频繁。如:对牛弹琴:比喻对愚笨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语出《理惑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本为乐器的黄钟被毁掉,不是乐器的瓦釜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相似文献   

4.
成语除有结构定型的特点外,就是它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来运用的,因此,一般不能只从各个词的意义总和中去理解成语的意义。如“良药苦口”字面义是:好药(能治好病的药)是苦口的。但这个成语的整体义是比喻有益的劝诫或批评往往比较尖锐难听。再如“胸有成竹”是“心里有谱儿”的意思,而不是说“胸中有竹子”;“破  相似文献   

5.
大鳄 比喻很有势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正有些比喻类成语在辞书里只有一个比喻义,如"高高在上"喻"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电光石火"喻"事物瞬息即逝","如履薄冰"喻"做事谨慎戒惧","炙手可热"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我们能否背离这个主流意义,重新赋予它另一种比喻义呢?请看:  相似文献   

7.
音乐与成语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8.
[考点解说]成语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必考点之一,所占比分较大。成语的正确使用,必须注意理解成语的意义,掌握成语的出处和用法,高考中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主要是考查不同语意,不同语境中,准确地使用和选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使用不当,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成语和所给语境感情色彩不合;②只截取成语的部分意义,不顾及整体意义;③成语和所给的语境前后矛盾或重复;④用于甲事物的成语用在了乙事物身上,命题者制造一个望文生义的语境,让考生误人歧途。为此,特别提醒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加以比较,才能找到最贴切的成语。  相似文献   

9.
1.落实词义,避免望文生义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解析:该句误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从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就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指文  相似文献   

10.
11.
12.
成语的准确判断和正确使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点。近几年的高考,成语试题是一道始终保留的题目。即使将来高考只是以考查阅读和写作两大块为主,成语的考查在写作中也能得到体现。对成语我们还是要注意不断积累,掌握出处和用法,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准确使用,从而加强语言表达的化内涵。成语使用不当的主要误区有:  相似文献   

13.
成语,古已有之。"夭桃秾李""凤凰于飞"见于《诗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载于《山海经》。《周书·史宁传》语及"衣锦还乡","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明史·吴时来传》说到"宵旰忧劳","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相似文献   

14.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15.
李健 《语文知识》2004,(7):25-25
高山流水:语出《列子·汤问》。原指乐曲高雅精妙,后比喻知音或知己。余音绕梁:出处同上。形容歌声优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声振林木:出处同上。歌声使树林也跟着振动,形容声音激越洪亮。响遏行云:出处同上。歌声高入云霄把流动的云都止住了,形容声音响亮。胶柱鼓瑟: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胶把柱(瑟上用来调音的短木)粘住,瑟的音调就不能调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四面楚歌: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比  相似文献   

16.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转义的一种,是由词的本义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而产生的,并已固定下来的新词或新的词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某个词作比方来描述所要说的事物,这个词就产生了一种临时性功能;不过,当这个词经常反复用来比喻某一事物时,它的喻义确切,形象,并且已经稳定下来时,那它就产生了永久性功能,从而取得新词或新的词义的资格。这说明词的意义已经转化,它的意义已非本义,而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另一意义;它所指的已经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身,而是另一种事物的代称了。例如“纲领”一词的本义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但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时,它所指的已经不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事物  相似文献   

17.
比喻义和比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比喻义是该词本身由本义通过比喻而得来的意义,与它所处的句子则无比喻关系:同时.它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不用它的本义而用它约定俗成的寓义的。如:  相似文献   

18.
使用成语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成语需要结合语境,而判定成语是否正确,也离不开语境。因此结合语境,细心揣摩,把握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使用好成语的前提。第一,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不要望文生义由于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依据字面义,凭想当然来使用,导致误用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  相似文献   

19.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虽然高考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例如: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三年,弹指之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经过长期锤炼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材料。其主要特点是意义的整体化,结构的定型化。运用成语,既不可随意更改它的结构方式,也不可只从字面去做附会的理解。现就成语运用上的几个问题,分述于后。(一)副词修饰成语不当而造成语病。例如:这部科学幻想小说的情节越发出神入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