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整体文化与文学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整合,区域文化与文学是整体文化与文学图谱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既具有异于他者的区域性,又具有同于他者的整体性。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庆无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密集的文化人才方面,还是在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方面,与其他一些大都市相比都有着绝对的差距。重庆已逐渐表现出其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征经过现代整理,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区域文化形成作家不同的内在气质及其作品的外在特征,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面貌,成就和影响都极其有限。但是时间一定会孕育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重庆作家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选择和文化开放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禀性和特色,完成具有特色区域性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2.
考察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以至文化观念引入后的当代小说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生长乃至不断壮大的内在的发展线索,那就是当代小说对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关注,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当代生活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它的风起云涌,是外部社会和文学内在趋势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产物。本文把网络文学置于当代的文化境遇之中,从双重视角入手,把握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及当代小说对网络文学美学特征与审美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如今,"快捷时尚的视觉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小说亦是如此。随着电影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小说大量地被改编成电影、影视剧本,登上了影视舞台。这使得当代小说与影视作品有着密切的"联姻",一些小说家开始主动尝试创作剧本,或者用影视化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本文通过对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与姜文改编并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对比分析,分别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的角度,来探求当代小说影像化过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哈利波特》无疑对英国当代小说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多数是体现在魔幻小说角度或者文学角度去研究。本文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从而更有利于去分析结构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刊登中国当代小说及其评论的重量级文学期刊是推动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美国的《今日世界文学》被称为编辑得最好、信息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自创刊后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学,不断推出当代文学研究专刊、专辑、专栏,发表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及研究著作的书评,并创立《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今日中国文学》,成为国外传播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它以专业的权威性,引导着英语世界里中国文学接受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趣味,推动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为了真实反映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叙述视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就当代小说叙述视点引起的叙述层面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当代小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便使文学欣赏者更好地了解、熟悉当代小说的一些变化,从而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江苏当代小说创作成果丰硕,出现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家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衍变的时代特征,表现了独具风味的江苏地域文化特色。梳理江苏当代小说创作,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其创作主题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回归与重构、新型文学主体塑造和独具特色的江苏地域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征。因为江苏小说的地域文化谈者较众,所以在此侧重前两者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张学军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现代主义的一部新的力作。作者从心理分析、存在与选择、意识流、荒诞意识、象征与寓言、审丑观念、叙事策略、形式实验、生存困境等九个方面进行切入,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来考察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作实践。这九个方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的最集中体现,由此入手就可以展现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丰富而复杂的整体风貌。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析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闽东南地方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12月,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福清市以及整个闽东南地区的区域文化研究机构,以服务地方文教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宗旨,对以福清为中心的闽东南地方文化展开系统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闽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学、文献、方言、民俗、宗教等诸多领域,并已形成了黄檗文化研究、闽东南地方思想文化史研究、福清古代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等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因素对异国文化的过滤是一种常的现象,而对外来文学的过渡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强调在文学翻译中应特别重视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文化逻辑与现代文化意识猛烈冲撞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形式的勃发。当代小说所普遍存在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与结构性反讽等方式,构筑了多重反讽视境。从而促成了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超越性位移。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当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学艺术的关系归总起来不外是自然的“人格化”和人格的“自然化”这么两种表现。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自然的“人格化”具体表现为: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描写成为作品的一种底色,一种基调;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人的“象征”;③天人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代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人格的“自然化”表现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创作主体的作家和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的深刻影响上。  相似文献   

14.
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照中的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悲剧意识之于中国文学,其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学.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造成其悲剧意识的衰落和悲剧把握的失衡与错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而是真正立足于个人立场的生命信仰和理性价值系统的始终缺位.透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观照,其悲剧性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话语结构流变历程,及其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樊星教授治学20余年来,不断致力于古、今文学与文化的对话及融通,多年来笔耕不辍,成就斐然,实绩可嘉。其研究历程总体上经历了90年代初"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处境及民族性问题"研究、近五年的"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研究三个主要阶段。其治学精神、学术意识及研究方法等均能给后人很...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学界和学术界存在着把对区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完全建立在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忽略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倾向。而本文则强调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把区域文化看作一个消解和增殖的历史过程。从这样一个视点审视当代小说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就发现分歧集中在两个聚焦点:即如何把握时代意识和如何把握世界意识。前一个问题,存在着弱化和强化的两种倾向;后一个问题,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处理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文学界和学术界存在着把对区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完全建立在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忽略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倾向。而本文则强调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把区域文化看作一个消解和增殖的历史过程。从这样一个视点审视当代小说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就发现分歧集中在两个聚焦点:即如何把握时代意识和如何把握世界意识。前一个问题,存在着弱化和强化的两种倾向;后一个问题,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处理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当代小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小说文化在文化形式和内涵上都有着强劲的现代化张力,尤其是小说内蕴文化,力图摆脱传统文化的压抑和束缚,通过建设当代小说文化新精神,来创造一种新的当代小说文化.当代小说文化的反传统张力,表现在:其一,摆脱传统文化对人的否定,极力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个人奋斗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决定中国新世纪文学进展的经济基础正发生看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当下时空背景,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产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新世纪文学进展的现状与对策。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未展开研究,并注意处理好七种关系,即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号角文学与体闲文学、语言文学与图像文学、纯文学与大文学、文学创新与技术革命、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理论创新及作家队伍重建与文学进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由于静止孤立地看待特定的区域文化,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变与区域文化、时代语境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未能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其二,由于孤立静止地看待区域文化,把区域文化等同于乡土文化,因此,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的区域性文化风尚对文学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增强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明晰相关研究理念,有助于激发区域文化在文学研究中的新活力,拓展区域文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