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以现象学、存在主义、意志主义、释义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预设的形成以及理论建构方式均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琦  季芹 《中国科教博览》2004,(12):167-168
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主要的人文主义哲学流派之一,20世纪20年代形成与德国,40年代到60年代盛行与法国,并广泛的流传与整个西方世界,对现代西方认得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学艺术均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从教育的目的、性质、方式、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和课程观等方面研究教育,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个性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和自由教育思想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是现代大学办学特色的思想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详细论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哲学视野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文化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文化哲学鼻祖维科,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其中"有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有舍勒尔的情感文化哲学.有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有史怀哲的人道主义的文化哲学,有卡两尔德人类符号的文化哲学等等[1]".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合理批判,吸引着众多学人的目光,成为哲学领域里一株耀眼的奇葩,尤其是其对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生命运、人文世界的高度关注,对人文主义大旗的高扬,襄助着当今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而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语文课程引进这一哲学流派后,语文课程领域返魅了,重新燃起人文主义的熊熊火焰。  相似文献   

7.
从类哲学看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分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认识的分歧,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性视为物性,强调人的自在性和自然属性;人文主义心理学将人性区别于物性,强调人的自为性和精神属性。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促使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上尖锐对立。从类哲学的角度看,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没有上升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对人性的认识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所以心理学的统一应该以类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为研究的原则,以提升人的类本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流派、观念的综合或拼凑,其主要理论来源有结构主义、浪漫主义、虚无主义与怀疑论倾向、20世纪分析哲学、大众化文艺运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心理学,对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做了深刻的反思,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提出异议,主张构建新的心理学模式,被视为对主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反叛。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批判与期望,也许可以看成是其现代化道路的完善,是其发展史上向前迈出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哲学是针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人文主义哲学流派,它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主张“存在先于本质”,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鼓励人们进行人生选择.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大学教师的教学观有重要的启示,文章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当前大学教师的教学观转变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的一种哲学主流,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灵感的一个主要来源。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走上第三条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缺失,给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人文精神和科技品质内驱力不仅是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类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人文精神不仅是产生科技品质内驱力的动力,而且是科技创新行为出现的前提,是维护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基石;人文精神与科技品质内驱力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结构人类学: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思想传统中人文主义与科学理性在近代开始分道扬镳,20世纪结构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通常被人当作反人文主义的代表,但也有人视其为当代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列氏是如何考虑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问题呢?本文将就其结构人类学著作中的相关言论的分析,试图作出符合列氏思想真实的结论,并借此而探寻人文与科学在网络时代复归统一的根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奥赛罗》揭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内在的矛盾,具有脆弱性和局限性,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深刻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他也没有丧失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博览会蕴涵有人文精神的主题,人文精神赋予博览会新的灵魂,提升博览会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确立“人文博览”战略思想,是时代的呼唤,人文博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人文精神是推动博览会的原动力,博览会又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弘扬人文精神做出新的贡献。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互动发展,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制定科学长远而切实可行的“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规划,以文化产业拓展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使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永驻博览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世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历史的反思 ,来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实现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1)尽管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但是它们又拥有某些共同的发展因素 ,因此存在着相互统一的现实可能性 ;(2 )在高等教育理论领域 ,独断式的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交替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在实践层面上 ,只有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新世纪人类思想发展而言 ,具有积极的宣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博览会蕴涵有人文精神的主题,人文精神赋予博览会新的灵魂,提升博览会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确立"人文博览"战略思想,是时代的呼唤,人文博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人文精神是推动博览会的原动力,博览会又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弘扬人文精神做出新的贡献.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互动发展,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制定科学长远而切实可行的"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规划,以文化产业拓展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使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永驻博览会.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荆棘鸟》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以拉尔夫神父的性格矛盾复杂。在他的性格中,既有着中世纪的教徒对上帝的虔诚,又体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随之所产生的人文主义,又带着垄断资产阶级的主导哲学,即实用主义哲学。本文将从拉尔夫的人性和神性两方面分析他的性格及性格中的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理念与主张,可以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着某些相通点,它的许多观点是值得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