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语法教学是“句型+操练”这样一个模式。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情感.更谈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就是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演出完全成了跑龙套。  相似文献   

2.
袁冲 《四川教育》2003,(11):36-3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习惯于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来审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往往忽略了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近期,我组织中心组的几位老师围绕学生显性的课堂学习行为“听、说、读、写、议”开展课堂观察,许是观察视角相对小了许多,也正因视点的“聚焦”,  相似文献   

4.
任何教育目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德育更是如此。杭州市朝晖中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新德育载体,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作为班会工作的“老三篇”之一,纪律问题几乎是每会必谈。尽管我们口若悬河、不厌其烦,但学生很可能和我们是唢呐里吹出笛子调——想(响)的不一样。我尝试换了个角度来谈纪律,却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开篇:引人入胜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是哪个?生:美国(异口同声)。师:再问几个问题,请听第一题,你们认为最自由的美国的中小学有没有纪律?(学生大部分感觉茫然)师:好,请大家先讨论两分钟。(开始发言)生1:我认为没有纪律,否则就不是自由的国家。生2:听说美国学生可以坐着甚至躺着听课,应该不会有纪律吧。生3:我觉得应该有,但…  相似文献   

6.
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是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深度理解,是师生个性品质的充分发挥和激情张扬。也是发展学生语言、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情感和表现师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潘林生 《考试周刊》2010,(4):134-135
许多初中生觉得时态很难学,这也许跟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时态的用法有关。因为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某种时态的构成和时间副词。这里我想换一种方式,以比喻和坐标图的方式来谈谈常见的6种时态。  相似文献   

8.
提起儿子,我的脸儿有些红,心中顿生几分遗憾,遗憾他做事没有定性,课堂听讲不够专注,学习不够优秀,表现不够出众.但撇开学习这块心病,细数生活中的点滴,竟发现儿子其实也很可爱.  相似文献   

9.
覃丽君 《广西教育》2012,(30):65+67-65,67
一次,我去观课,觉得课堂上学生很积极,跟老师配合也很好。课后,我跟两个学生聊,我问她们老师上的课好吗,她们说好。我再问好在哪,她们沉默了。在我鼓励下,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那节课,其实我们班很多同学不是很懂,但那么多老师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表现不好,给我们班抹黑。还有,有一些问题我现在还弄不明白,可我听到一些老师说这节课好,我真不懂好在哪。”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也让我深思。看来,评价一节课好不好,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而太忽视学生的感受了。  相似文献   

10.
听过这样一则趣闻:有两个基督教徒向牧师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祈祷时能否吸烟。A问:“在祈祷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断然拒绝。B则问:“在吸烟时可不可以祈祷?”牧师十分肯定地说:“当  相似文献   

11.
李洁 《山东教育》2009,(10):37-37
新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和谐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积极营造民主氛围,而是否能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则是能否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多角度读书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平时我们听课,往往抱着“听听教师讲的怎么样”的目的去听。听课中,我们也往往只注意教师都教了些什么?怎样教的?教的效果如何?评课的时候,也是只评价教师讲的怎么样而很少顾及学生的学成方式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我们注意到:小孩在玩耍时,总是喜欢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而不喜欢找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为什么呢?因为年龄大的孩子点子多,玩法有新意,这说明小孩子都有求新的欲望。初中学生只是稍大一点的孩子,正值异想天开的年龄,渴望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有关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决不局限于人云亦云。例如,教材中有则“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回答: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错,环境确实影响人的成长,但如果只认识到这一步,还不够的。因为这毕竟是人云亦云之…  相似文献   

15.
《会说话的灯》(浙教版第八册)是一篇儿童科普章。课把灯当做会说话的人.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种灯的作用。虽然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但使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因此我觉得在学生与本的接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而且,掌握这类科学知识.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乐趣,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一个什么都不会而又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让他到石头市场去卖,但不要真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孩子回来后对院长说:“有不少人给了很高的价钱。”后来,院长又让他把石头分别拿到黄金市场和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又涨了10倍。但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肯卖,这块石头竞被传扬为“稀世珍宝”。孩子不解,问院长缘由。院长慢慢地说:“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吗?只要你看重自己,欣赏自己,你活着就有意义,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女儿7岁了,我开始带着她上街,见识新事物的同时,也接触一些复杂的社会。图新鲜的女儿果然兴趣百浓,一路上拉着我问个不停,而且多是些人际方面的。比如,路边一辆车胎被碎玻璃轧破了,车主骂骂咧咧说是有人恶意搞破坏。女儿就问我:“爸爸,那些人为啥要搞破坏呢?”若按我的理解,不外乎这样的情况:修车老板想招揽生意;有人存心报复社会;有人图方便制造垃圾……但我仔细一想,如果据实回答,女儿眼里就会幻化出一个勾心斗角、惟利是图的世界,让她纯白如纸的心灵频频接触这类思想,敢说会不会受到其间的潜移默化呢?  相似文献   

18.
这是我来支教的第三周.星期一的一大早,当我高兴地打开学生们的作业本,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一沓作业本里只有一本看得过去,其他作业本一看就是应付出来的:龙飞凤舞的字迹、五颜六色的笔迹、斑斑点点的油迹,还有好几个学生索性就没交作业.  相似文献   

19.
一、变要求学生为要求教师 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在文明礼貌中要求学生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就这点小小的要求,具体实施起来效果却一直不够理想。学生见了老师不是扭扭捏捏,就是远远地躲避,很不自然……其实,学生并不是不尊重老师,也不能说他们没有礼貌,只是他们还没有养成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不要硬性要求学生先向老师问好,可以反过来提倡教师见了学生要主动问好。要求一变,结果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发现赵同学正酣然入梦,我慢慢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打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很机警地醒过来,但仍带着满脸悃意。不用说,他昨天又在网吧里熬了个通晓。想想初中毕业考试在即,而他仍然戒不掉网瘾,我的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上去抽他几个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