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在诠释义利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国义利之辨的源头-儒家伦理中的“以义制利”说进行了钧沉与论证,章认为先秦儒家以义制利说因其合理性而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思维的基本模式和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基础,成为中国先秦后世正统伦理思潮的源头而流传古今,扬播中外。  相似文献   

2.
儒家贵德价值观体系以“良知之心”为根源,以合智与德的“道”为最高价值规范,以“仁爱”为价值原则和价值核心,以“义利之辨”为主题体现并展开,以强大的支撑力和整合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运行秩序,对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义利之辨,所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利”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问题。总体价值取向上重义而轻利的儒家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如欲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体系,必须正视儒家义利观的积极因素,深入发掘传统“重义”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话题,它具有多重意涵。修身维度的“义利之辨”蕴含着人性本善的根本理念,道德情感和个体认同的内在需求是人们不断塑造“理想自我”的原由;行事维度的“义利之辨”强调“经权之别”,意在引导人们正视“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治国维度的“义利之辨”亦为“王霸之辨”,其论说从多方面彰显了“王道”的优越性。从修身至行事,再到治国的层层展开,体现了孟子对“义利之辨”的独特思考,亦为当下道德修养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是道德理论的根本问题,历来是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所苦苦探索、而又激烈争论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利关系的看法主要有:儒家的“以义为重”论,法家的“以利为重”论,道家的超越“义利之辨”论以及“义利并重”论。本文梳理各家的论点,辨析争论的相激相长、孰是孰非,以期对历史上义利观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继承,论证并把握社会主义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揭示义利关系从分离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是儒家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朱熹通过对《孟子》首章的详细阐释展开了义与利关系的论述。概括而言,朱熹的义利观包括两个方面:“求利之害”和“仁义未尝不利”。具体而言,义是天理下贯至人身而成的内在固有之性理,利是万物各自当然之则的具体实现。人出于对天理的深刻领悟而发出的为“义心”,局限于个人私欲的为“利心”,循着“义心”所为便无所不利,殉溺于“利心”则害将相随。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的义利理欲问题张岱年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讨论,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儒家反对言利,其所谓利者指私利而言。但是儒家认为公利即国家人民之利还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最高的价值是道德觉悟。人生而有欲,生命的维持有待于基本欲望的满足。但是,在...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继承德家伦理思想,把儒家道德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要求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无私忘我,积极奉献,为国家民族立大志,建大功。这种道德价值观,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两方面。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是人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道德与利益究竟何者更为重要。儒家认为道德对调节社会生活,使之保持良好的秩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就可以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儒家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政治活动伦…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孟子义利观新解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许多观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义利之辨"的新意略作讨论。孟子在"义利之辨"问题上的新意首先和突出地表现在,他把义利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义利之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义利之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当代义利之辨的理论实质,当代中国义利之辨在理论上的超越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走向义利统一、义利并重,走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并以此作为社会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价值观体系以“良知之心”为根源,以合智与德的“道”为最高价值规范,围绕“仁爱”价值原则和价值核心,展开于“义利之辩”主题,指向利济苍生目的,最终归宿到“天人合德”,达成人和自然、社会在智慧与道德范畴内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儒家贵德价值观体系以强大的支撑力和整合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行秩序。分析贵德价值观体系严谨的内在结构,对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有借鉴意义,对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析儒家"义利之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