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3.
古人名中带有“子”字的甚多,这跟“子”的本义有关。据79年版《辞海》注解,“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  相似文献   

4.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选在中师《文选和写作》的第五册。编者对诗中“复关”一词作注道:“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作为那个男子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正确的。《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所载罗春初同志《说“复关”》一文也提出了同样的非议。他认为:如果解释“复关”为男子所居之地,那么女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就显得不合情理了。理由是:“不见复关”、“既见复关”都是在“乘彼(土危)垣”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土危)垣”和“复关”之间的距离不变,怎么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既见”呢?怎么一看到“复关”就一个人“载笑载  相似文献   

6.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7.
阅读、学习古代诗文,有时还要遇到对年令的称呼的问题。比如潘岳的《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文中的“弱冠”、“知命之年”怎样理解呢?这就需要知晓古代对年令的称呼。“弱冠”即“弱冠之年”古代当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后来就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但是,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令,却不称“弱冠”,而称做“及笄”或“笄年”。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到成年时就可以盘发插笄了。笄(ji)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女子成年时就叫  相似文献   

8.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语》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中有“曲辫子”,课本注为:讥笑劳动人民的话。清朝时男子都有辫子,辫子常梳编才光滑挺直。劳动人民没工夫常梳编,辫子就显得蓬松、弯曲。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把《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结发”注为: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如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笔者觉得,这个注解没有释出“结发”的原本意  相似文献   

11.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12.
一、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高六册《荆轲刺秦王》) 其中“戮没”,课本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将“没”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对于没收罪犯家属《或财产》入官义,先秦典籍一般用“入”。如《周礼·秋官·司历》:“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汉以后用“没入”、“没官”。如上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橐人之官也。……玄谓奴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古,占不悉,戌边一岁。没入纸纸(纟昏)线。”《汉书·刑法志》:“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北史康传》:  相似文献   

13.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某子冠毕”的“某子”注释为“孙昌胤自称”,此注欠妥。“某”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称,相当于“我”,这是占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子”是男子的尊称,用来专指有德的人。由此引申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这  相似文献   

15.
<正> 《诗经·卫风·氓》中有“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句。郑玄笺云:“我自是往之女家,女家乏谷食,已三岁贫矣。明已之悔,不以女今贫故也。”孔颖达疏曰: “自我往尔男子之家,三岁之后贫于衣食而见困苦。” (见《十三经注疏》第三二五页)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食贫”为“吃‘的东西缺乏”。(见该书修订本第二册第四七八页)笔者认为这种把“食贫”讲作是“谷食贫乏”的说法,无论从句法结构来分析,还是从词义方面来考察,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不揣浅陋,陈以管见数条,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在《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出现了三次,很引人注目,可是自汉以来,纷无定解。目前较通行的解释是:“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指称那个男子。”这种解释,基本上是沿袭汉代经师的。然而,若对全诗作一仔细的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确切。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把“复关”解作“返回的车子”,我们认为甚有道理。首先,从诗中的女主人公“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情况看,先是“不见复关”,后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一些古典戏剧中,剧中人经常很客气地将老年男子称为“老丈”、“丈人”,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语两章》一课也将那个挑担老人称为“荷(艹条)丈人”。古人为何将老人称作丈人呢?这要从“丈”字的构造谈起。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又”即手;“十”既是数字又像是棍子。所以黄约斋的《字源》说:“丈,即支,那拿棍的手变作丈,就是杖。”由此看出,“丈”和“杖”两者相通。“老而杖于人,故称丈人。”(《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丈人”就是“杖人”,取义于持杖。古代尊老,所以丈人就成了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泛指有德行的长者、长辈。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寓教于注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寓教于注法就是注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寄存在经典本的注释中,“教”的内容是通过“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是“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面缚西都。 (高四册《与陈伯之书》) 此句课本注释为:“被缚于西都。面缚,缚手于前。西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将“面缚”作如是解,很值得商榷。 “面缚”,历来注家均指出是两手反绑于身背,表示投降。《辞源·修订本》注云:“面缚,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左传·僖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土舆榇。”注:缚  相似文献   

20.
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在辑校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杜诗注本,这就是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林继中己经发现诸注本中征引的“赵亻叟”注就是赵次公注,也很努力地从《钱注》和《集千家注》中辑入了若干条,但他没有发现第一个征引“赵亻叟”注并征引最多的却是远远早于它们的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分析和考证,发现蔡书所引的19条“赵亻叟”注中,尚有9条失收于林继中的《辑校》中,应当补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