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寻找暗物质     
云凡 《百科知识》2012,(17):8-10
正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称为21世纪现代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可能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科学家认为可见物质——包括所有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等只占宇宙总质能的4%左右,我们不知道的物质占了宇宙总质能的96%——其中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相似文献   

2.
宇宙间的物质,可以分作三种不同的物理状态而存在,就是气体、液体与固体三种状态。气体的分子是疏散的,如18克的水(液态)在100℃的温度及一个大气压力下只占有18.8毫升的体积,而同样数量的水比为水蒸气,在同样的温度与压力下就占有30,200毫升的体积。气体是没有一定形状的。至於它的体积,则随着温度与压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把宇宙中的气体、星系的质量加起来,竟然比根据宇宙早期状态计算的宇宙普通物质总量少了一半!今天,天文学家已经能够很准确地说出宇宙的组成,宇宙的73%是暗能量,另外27%则是物质。在物质这部分中,不会发光,和我们平日接触的物质完全不同的暗物质又分去了22%,只有剩下的不到5%,才是中子、质子等普通物质。可怜的是,暗能量和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天文学家还说不清楚。其实,就算把这些暗字头的能量和物质排除在外,对于  相似文献   

4.
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个头都不会很大。我们知道,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是一颗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和氦组成的。不过由于其内部的高温高压,木星的密度与地球上水的密度差不多。  相似文献   

5.
宇宙混沌一片,到处充满各种物质,这些物质大概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物质结合形成了物理星(恒星)、生物星(行星及行星的卫星的统称)、彗星、褐矮星,这四类星体大多会再爆炸中消失殆尽。这四类星体构成了无数的星系平面,无数的星系平面构成了宇宙。在宇宙中以物理星的引力辐射范围大,在同一平面内有无数的物理星,当这些物理星中的几十或者几百个物理星的引力在这个平面的上方或下方空间(星系平面)中的某一个点形成焦点时,造成了宇宙空间的坍塌形成了黑洞。在黑洞的强大吸力下爆炸的星体产生的物质会在黑洞中重新结合成一个等级星体。宇宙会以星系平面为单位永恒下去。物理星跟生物星的够成物质不同,产生的引力不同,引力作用与生物,生物的变化也不同,宇宙便形成了生物空间与物理空间两种空间,这两种空间对于生物而言,一种时间永不停止,一直向前,另一种时间静止不前,一直保持着零不变。所以近些年发生的人失踪N年后又回到地球上且样貌保持失踪时的状态变很好解释。所以宇宙中并不存在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6.
陈平 《科学中国人》2005,(11):58-59
序 《宇宙物质的本质》论证思路我们知道宇宙物质很多很大,但是在宇宙中如果有一种元素或一种柱子或一种东西消失后,整个宇宙物质也随之消失,那么我们的整个宇宙物质是不是由这三种的其中一种构成,看来只要找出这三种的其中一种就能知道宇宙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问起物质有几种状态时,绝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是我们在小学就知道的知识。实际上,这个回答是不正确的。物体至少有6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以及近年来由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神秘的新状态—费米子冷凝态。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地球虽然身为宇宙的一员, 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却显得孤傲不群,像一座孤独飘零的岛屿。不要说它诞生了宇宙中极为罕见的智慧生命(而这样的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却难以生存),就是它上面的物质形态特别的与众不同。地球上司空见惯的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宇宙中却极为罕见,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是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宇宙是从"无"到"有"的,宇宙不可能凭空存在."无"宇宙状态和"有"宇宙状态是宇宙的两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纠缠的存在形式.从理论上讲,"无"状态为虚量子场状态,"有"状态为实量子场状态.量子场是量子所存在的空间,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量子就是超弦理论所说的弦子,量子的运动产生了物质粒子和能量.整个宇宙就由虚宇宙和实宇宙相生构成.  相似文献   

10.
问:每到晚上,对着繁星点点,我就很疑惑,为什么恒星和行星都会旋转,是什么使得它们在旋转啊? 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哦。这一现象是宇宙尘埃和其他坍缩形成行星和恒星后的遗迹。即便是轻微的旋转运动——应归功于紊流、与别的天体的近距离接触或碰撞——也会随着气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坍缩而加速,就像滑冰者收起手来以后旋转得更快。一旦重力将尘埃和气体结合成一个坍缩  相似文献   

11.
星球蒸发     
这颗代号HD 209458b的行星距离太阳系150光年,正处于蒸发状态。一些天文学家研究了这个行星系统,发现从这颗行星上逃逸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显然,行星太靠近自己的恒星了,它的大气被加热,气体散失到太空中。这颗行星上到底有多少水,目前还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一个谜团一直萦绕在物理学家的脑海里:反物质都去哪了?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为什么宇宙中有物质?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来这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种奇怪的东西出现后,我们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这种东西就是反物质。根据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反物质的了解,物质和反物质都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反物质具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特点:当它和物质结合时,会相互湮灭抵消,并产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发展     
地球在宇宙之中,只不过是滄海中的一粟;在太陽系的9大行星中,它也仅占一个不大不小的位置。太陽系本身也不过是銀河系的一个普通成員而已,而在銀河系之外,又还不知道有多少星系!虽然如此,对我們来說,地球却比任何星体都重要,因为我們正是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着,我們对它特别地关怀,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地球是怎样生成的?它的内心是怎样的?这些問題,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引起人們很大的兴趣。从前的人,因为限于科学水平,碰到不可理解的問  相似文献   

14.
子质论学说认为:物质是由物(粒子)和质(热质)共同组合构成的,粒子代表物质的质量和个性,热质代表物质的体积和温度,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及夸克等所有粒子,而所有粒子又是由宇宙中最小,最基本粒子组合的。热质包括光质、电质、磁质、火质,粒间质等所有粒外宏微空间质,从宏观看热质在太空中含量最多、行星其次、恒星在第三位,从微观看,电子层中  相似文献   

15.
<正> 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虽电台相隔遥远,但可马上听到播出的声音。面对面的说话声是靠空气传送,而这远处电台的播音又是靠什么传送的呢?又为什么传送的这么快呢? 这传送电台播音的是电波,也就是电磁场。气体是物质,电磁场同样是物质,只不过它不像气体那样是由分子、原子构成,易被人体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实物,而是另一种不易被人体感觉到的物质——物质的另一特殊形态——场。 现在我们巳知,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另一种就是场。实物小至分子、原子以及其更小的组成颗粒,大到星球、星系、各种宇宙星体,都是实物;对场,一般人则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演化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从一个炽热而稠密的物质和能量海中出现。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它就产生出星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相似文献   

17.
李竞 《百科知识》2001,(7):40-41
什么是暗物质?顾名思义,指的是用现有的天文方法和手段观察不到,但根据其他效应(如引力作用)确实存在的宇宙物质。黑洞就是暗物质的一种。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恒星的行星也是暗物质。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都是不发射可见光、只能反射太阳光的暗天体,我们得以见到它们惟一的原因是距离近。如果它们是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和卫星,哪怕是围绕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比邻星运行的,它们都将被笼罩在恒星的光芒中,使我们无法得见。行星空间的尘埃物质也是暗物质。  相似文献   

18.
常莉 《科技风》2013,(6):221
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形成。宇宙不断膨胀,根据能量与质量的关系,宇宙中的气团在引力等的作用下吸聚收缩形成星系,星系中的造星物质通过吸收周围的物质收缩形成恒星,在恒星的周围又存在着许多原行星盘,行星在此形成。至此,宇宙基本上也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近期,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巨大的空洞,直径达10亿光年,在这个空洞中,没有恒星,没有行星,没有星云及星际气体,甚至连暗物质都很难探测到,更奇怪的是,这个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也低。通常情况下,宇宙的背景微波通过宇宙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中的物质除了可以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之外,还可以呈现等离子态。这是气体经过电离后呈现的第四种物态,而呈现这种状态的物质则叫做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在宇宙空间存在很多,远比人们熟悉的固体、液体、气体更为普遍。等离子体一般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大类。高温等离子体是用极高的温度使气体迅速离解而生成的等离子体,温度可以达到摄氏几千度到上亿度;低温等离子体是气体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而被电离的等离子体,温度可以是常温,也可以达到摄氏几千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