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绝句受其形式的影响,通常突出一个焦点,其它材料围绕这个焦点作铺垫与衬托。而杜甫的绝句却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变体”、“别调”。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通篇写景。描绘出大自然美好的春光。诗中有画。读来如  相似文献   

2.
历代诗论对杜甫的绝句有褒有贬,评价不一,本对杜甫的绝句从韵律、格式、内客、艺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虚和实原本涉及哲学范畴,古人认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那么,文学中的虚实,特别是古诗词中的虚实,与哲学范畴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诗词中的虚实与情景、烘托手法以及比喻之间又有何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5.
杜甫绝句通异于盛唐之音,独辟径,自成一家,然而历来争议很大,褒贬不一。杜甫对绝句的创新既有着社会历史背景,更是诗人高超创造力的发挥和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在诗歌思想内容的拓展和语言形式方面,都有其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7.
投影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科学正确,它还应该具有艺术性。如果投影教材只是简单翻译文字教材,一目了然地告诉学生“这样想”“这么办”,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就投影教材创作中的虚和实作些讨论。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使其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艺术表现就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流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  相似文献   

8.
综观近些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对表达技巧中虚和实的鉴赏偶有出现,可见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是备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但在平时考试的分数统计中我们发现,这一类型题的得分率偏低。经调查发现关键原因是考生不能准确地辨认出诗词中的虚写。这一方面是因为虚和实这对概念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考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许娟 《语文天地》2009,(11):34-35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这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技巧。而诗词中虚与实的概念容易混淆,不易分辨。在这里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现象,整理一下,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元稹为杜甫写墓志,认为杜诗各体俱佳,所谓“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这一评论,到后来却发生了动摇,分歧集中在对杜甫绝句的认识上。杜诗是否各体俱佳,大抵明代以前异议尚少,一般认为杜甫诗艺精湛,才力卓绝,能够自如地运用那时流行的一切诗体,并对每一种诗体都有所发展与创新。而自明代以来,对杜甫的绝句,议者纷纷,訾议与指摘者居多。也有为之辩护的,却往往不能中肯。因此,怎样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实有重新讨论的必要。訾议与指摘杜甫绝句最激烈者,可以王世贞、杨慎、胡应麟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以后历代论诗绝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在后人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先说一个小插曲,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清人仇兆鳌曰:“此诗,唐人谓讥其太愁肝肾也。今按《李集》不载,洪容斋谓是好事者为之耳。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或许洪、仇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首诗写出了杜甫作诗  相似文献   

12.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3.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老师,我有个问题!"一声清脆的童音蓦地响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什么杜甫诗中不用‘蓝天'.而用‘青天'?"一个学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眼神中充满了挑战.其他同学也一下子抬起头,看着我.  相似文献   

14.
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虚与实”在写作上,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写作方法——虚笔与实笔(或称虚写与实写)。  相似文献   

16.
吴永福 《学语文》2020,(1):69-70
<正>实是实际存在的,虚则是虚幻的。换言之,实为实际看到的或感受到的,虚则出于联想或想象。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醉别江楼,橘柚飘香,江风吹雨入舟,感觉寒凉,是实写。想友人在遥远的潇湘月下,忧愁地听着猿声,难以成眠,则为虚写。再如柳中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听筝声引发的想象,好似跟着春风知道柳条随风而动,好似随着鸟的啼叫识得花的凋落。二者都是悲怨的具象化呈现。接着,还有人事方面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李白、王昌龄为代表的盛唐绝句,杜甫绝句呈现出新的审美特点:谐趣之美、俗趣之美、理趣之美。这些审美新变化对中晚唐绝句、乃至宋代绝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词学习,我们应当学会把握虚和实,认真品尝诗词所蕴含的情味、趣味、意味和韵味,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素养。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灵动,常常借助简短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20.
虚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