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凤 《班主任》2014,(11):12-14
现行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如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所说:“道德教育人为化、浅表化、孤立化、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比如每年3月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校本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但是,年复一年学雷锋,实际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的审思和道德教育突然的分析,也是对道德教育未来的憧憬和道德教育应然的向注。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真正承载者,它表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之存在本身的目的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弘扬人的主体性。通过道德教育促使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并实现“理性(人)为自己立法”的目的。在道德教育中离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将变得“不道德”。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这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1.树立多维“道德”观;2.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德育课程体系;3.建立内涵丰富、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4.强调道德教育中个体的动态参与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简言之,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应该说,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明确而清晰的道德目标和规范,学校也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没有养成预期的道德素养,反而浓厚的“道德冷漠感”、“道德虚无感”在学校蔓延开来,道德本身甚至遭到奚落和嘲笑,学校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工具化”与“理想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的学科教师徘徊于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师生也习惯于在“虚拟”的道德情境中共同“作秀”。从生活的纬度来审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教师行为,就是希望通过全校参与的形式(whole school approach)来推行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变革意识;让教师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关注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重塑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纠正道德教育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的位置,改变道德教育内容“泛政治化”现象,使道德教育从“符号化”向“生活化”回归。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0.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11.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其实掩藏着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大问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范式,代表着一种新的道德世界观。但是,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道德教育疏离了学校生活,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在实施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上呈现出了附属化、简单化和专门化倾向,从而造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不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学校的内部关系方面,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学校内部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德育要为智育服务”,从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只重视对智育起作用的那部分德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一目的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德育中,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教育名目多、学生行为规范多、自上而下的活动多,而教育实效少。惟其这“三多”而又“一少”,人们自然会想到从如此复杂而又低效的德育中,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问题在于“切入点”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者Batson提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实验证实道德伪善普遍存在,借此反观学校的道德教育。德育中的认知倾向、精英化倾向、规训倾向及社会环境影响是导致伪善动机的主要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需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提供真实的道德学习,并且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积习之弊主要表现在:学校模糊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实践中对道德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二元区分过于笼统;混淆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正常发展中的反常”和“真正的反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道德教育实践过于依赖经验,忽视理论的指导效用。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其基本特征为"社群化",即以社会达至的道德共识作为教育内容,在学校构建道德社群,以作训练学生品格的教育环境,其目的在于解决美国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问题.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具有共识价值的统摄性、整合控制性和人为性等特征."道德教育社群化"可以理解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特征,这对于分析我国整体主义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芳  朱军 《陕西教育》2004,(1):12-13
一、学校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范畴,简言之,就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具体说,就是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作为目的,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