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策划人: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讨论人:李晓明"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执行主编李海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尚京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整理人: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相似文献   

2.
1993年秋天,<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出版了创刊号,到今天,创刊已经整整十五周年了,出版了60辑的杂志,成为中国国内出版周期长,并有重大影响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刊物,也是中国在海外发行量较大的几种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以来,60辑共发表了将近一千三百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专家的论文.如张岱年教授、季羡林教授、任继愈教授、李学勤教授等,都先后为该刊撰写稿件,并长期担任顾问.可以说,十五年来,<中国文化研究>杂志既是国内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在当前中国文化重新为人瞩目之际,回瞻<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共命运的世纪走向,确实令人感慨与反思俱生,高兴与忧患共存.<中国文化研究>诞生于90年代的第3个年头,当时还是一个乍暖还寒、阴睛不定的时期,精神与世俗互为消长,光怪陆离,不一而足,<中国文化研究>也处于一个更为艰难与微妙的时代.人们还都记得,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文艺与美学领域的人文思潮的兴起,人们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当时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1985年,在当时的文化热中,大型不定期文化学刊<文化:中国与世界>出版了.第一辑发表了<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提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传统心理、传统知识形态、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必然要求于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现代心理、现代知识形态、现代行为方式之间的全方位遭遇了总体性冲突."而冲决这种传统的目的乃是使中国文化在80年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19日至20日,<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邀请国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在京召开了<中国文化研究>创刊15周年高层论坛暨"胡同与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长期致力于企业体制改革、企业经营运作、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管益忻教授,跟踪研究海尔集团二十多年,曾是<海尔研究>课题纽组长、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30日上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工人日报>和中工网共同主办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与职工队伍建设"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职工之家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19日,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周报>主编、海尔课题研究组组长管益忻教授,带领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季,中青年管理学家、海尔课题研究组副组长于清教,以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家委员会专家、康滋餐饮董事长魏希任,在青岛海尔集团总部大楼与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进行了90分钟的座谈.  相似文献   

9.
刘明武的新作,《换个方法读<内经>》就要出版了,这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在我主编《中国文化研究》的后期(上个世纪90年代中),刘明武这位工程师刚刚涉足文化研究,但他的文章新意扑面,读之如沐春风,其文既给人以文化自信,又催人责无旁贷地勇敢担承。所以不仅连续发表他的文章,还破格将其放在重要栏目的重要位置上。离开《中国文化研究》后,刘明武一直保持与我的联系,凡构思出新的文章,就打电话征求意见,问“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如此认识是否可以”所以,对刘明武的研究我是了解的。一中医文化是优秀的!这是刘明武书中肯定的第一问题。中医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接到<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转来的吕友仁先生<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读〈周代乡乐考论〉札记>一文,笔者读罢颇感失望.吕先生的批评、指教,列出12条,除第9条指出的拙文引文中一句话的断句值得思考外,其中11条,或求之过甚,节外生枝;或断章取义,唯我所用;或误读曲解,无中生有;或逻辑混乱,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研究》2002,(4):172-173
2002年5月25日,<中国美学范畴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有美学、文艺学、古代美学和文论研究专家、丛书编委会成员、在京作者和各大媒体记者共四十余人参加.会议由丛书主编蔡钟翔教授主持.与会者就此套丛书出版的价值及范围研究在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对丛书给予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针对丛书的具体写作也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本刊隆重推出"名家访谈"栏目,以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为采访对象,旨在聆听学者心声、领略大家风范、感受榜样力量、探索成才之路.敬请学界同仁积极配合、参与并赐稿.弃工学文,踏上清贫寂寞的历史学者之路迟云飞:戴老师,我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在<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对企业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当今时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融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员工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首都的一所国际性大学,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慕名来到这里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学校创办<中国文化研究>,举起中国文化的大旗,令人不能不佩服创办者当初的远见卓识.于今这本期刊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十五年风风雨雨,十五年辛勤耕耘,十五年硕果累累.编辑者没有刻板地注明第1期、第2期等等,而是在封面上标注"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使人眼睛一亮,觉得很雅致,一种书卷气扑面而来,真不愧是一本张扬中国文化的刊物,文化味道很浓,文化品位很高,也体现了编辑的创意.这使我想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在上海办<人世间>杂志,他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提出"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宗旨.<中国文化研究>一年四卷宏文,沉甸甸的学术份量,开卷能启迪思想,读罢的确能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一所著名大学,也许没有一个著名刊物,但一个著名刊物却能够有力地帮助学校成为著名大学.1993年初阎纯德教授和我说起他正在筹备文化类研究刊物的时候,我问他用什么刊名,他说"中国文化研究".我说,太好了,你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创刊艰难,办刊更加不易.阎纯德教授"十年辛苦不寻常",韩经太教授接过了这个接力棒,他们和编辑部同仁兢兢业业,把一个连学报都不是的一个普通期刊,办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刊物,和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一起成为北京语言大学的金名片."中国文化研究"没有辜负这个响亮的名字.许多学人受惠于它,我也是一个受益者.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出现在日本,后经美国发展成为系统的企业文化理念.我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是在1986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论,已经被我国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认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北京<财富>论坛的一些500强企业领导人时曾说:财富不只是经济,文化也是财富.  相似文献   

17.
王珍 《文化交流》2008,(2):39-43
在编了<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多部婚恋电视剧之后,王海鸰来到西子湖畔,讲了一堂生活状态与心态的课.……  相似文献   

18.
李曙明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音心对映论>,由此引起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论.这场争论对于中国的音乐美学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推进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及其原理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中西音乐美学比较的研行究,促进了对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值《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五周年、汉学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1999年4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化研究》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阎纯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傅璇综、钱中文、谢冕、郭志刚、崔永华、王富仁、葛荣...  相似文献   

20.
正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该书主编纳扎鲁·伊斯拉姆(NazrulIslam),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通识教育办公室副教授,著作有《当今中国与印度医学——亚洲品牌化》《当代中国的公共卫生挑战:跨学科视角》等。本书汇集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著名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在内的,来自美国、加拿大、孟加拉国、柬埔寨、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