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人的诗体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人的诗体分类王运熙中国诗歌自诗三百篇、楚辞以後,自两汉迄清代,是五言诗、七言诗的时代。五、七言诗肇始于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唐。五、七言诗的几种基本样式,到唐代也臻于完成和齐备。对五、七言诗,长期以来人们大致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或传统文学品种的研究较为深刻,对史传文学的研究则多偏重于一般性、系统性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传文学出于汉、唐两个强盛王朝之间的四百多年间,官、私修史空前繁荣,且绝大多数为魏晋南北朝人所撰的具有文采之史籍。六朝以降的史官多文咏之士,史籍深受骈文的影响,富有文采,史家颇能自由驰骋文学才华,最适合作为文学研究对象。所以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具体人物、人群及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看似细小而其实深入的学术问题的考证等等,均还有待学术界感兴趣者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泾川县西王母文化的遗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文献记载记载西王母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主要有成书于战国、又经秦汉人增删的《山海经》,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下士所撰的《淮南子》,晋武帝太康年间汲人从魏襄王墓中发掘出的《穆天子传》,六朝人借班固之名而撰写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另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借东方朔之名所撰写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中亦涉及到了。至于汉魏乐府、唐代诗歌等作品中将西王母神话传说作为古史加以联想、…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无常,不能适应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到确立,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地位稳固,积极利用家族资源建设家学。从东晋后期开始,世家大族权势衰落,家学、家风几乎成为维护家族地位的最后手段,生存危机和相互竞争使家学空前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科学都是以家学模式进行传承,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官学和家学的历史考查,可以探究这一时期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盐业产区中,巴蜀地区是井盐的重要生产地。以井盐为代表的食盐生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盐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食盐产量都较秦汉时期有着较大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内井盐产区中都位居前列。文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井盐的生产与产能、运输与管理等角度,考察了巴蜀盐业的发展特点和对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卫绍生 《寻根》2007,(3):108-111
“七”是除诗歌之外唯一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它发轫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七体虽风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见名篇。《文选》、《文苑英华》等大型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大型类书,《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涉及文体论的著作,都把“七”单独列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终南山古称"南山"或"终南",在秦岭中段北麓,居神州大地之中、古都长安之南。终南山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周至,即古都长安之南。中义的终南山指陕西境内的秦岭北麓。广义的终南山即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的秦岭。本文采用中义的终南山。北周武帝的灭法运动(574-578)可谓声势浩荡、政令严酷。经此一难,"北方寺像,扫地悉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除若干被迫入通道观外,当时的僧人或以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律形式表述为"法"的形式是较为妥当的。所谓法的形式是指国家法的外在表现,其指向的是"法"的具体的、形式的层面。而魏晋南北朝法的形式变迁表现在法的形式的外部变化和法的形式的内部发展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科的形成、以格代科、律令分野、律学的发展、法典体例结构的变化及引礼入律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强化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为封建正统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9.
行水     
行水,是魏晋南北朝翻译佛典时新创造的一个专名词。专用以翻译佛家在饮食、诵经等时候洗手漱口等事的一种公共行事。下举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学术主流。从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里,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型态,后世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遗憾的是,处于两汉向隋唐以迄宋明理学变化过渡阶段的魏晋南北朝经学却一直受关注较少,研究不多。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和政权分裂致使文献大量散佚,南北的地域差异也深刻影响了学术发展,这些都加大了后来研究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经过梁启超、蒋维乔、黄忏华、欧阳竞无、胡适、吕潋、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陈垣、太虚、弘一等人的系统研究,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基本框架已被勾勒出来。但任继愈先生认为,此前学界习惯的看法,往往认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主要就是玄学,对儒家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不够(《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任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佛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心性论”成为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虽然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从当时的儒道关系可见其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随着神仙道教主导地位的确立,道教和上层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士大夫奉道者大幅度增加,道门中人多儒道双修,在当时礼学研究之风盛行情况下,也多以阐弘儒家礼教为务;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这些道徒心中发挥极其巨大的影响,取儒学以弘扬其教就变得更为自然,许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他们改造为道教的戒律规范而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道教于是被正式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统一体系之中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相继刮起的旋风中,汉帝国崩溃瓦解,中国历史走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后,在这个分崩离析、一元破碎时代的四百年间,豪门军阀  相似文献   

14.
卫绍生 《寻根》2005,(5):88-92
魏晋文体论兴起之后,对诗歌体式的探讨就成为诗歌理论家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梳理各家对诗歌体式的探讨,不难发现,在各体古典诗歌的起源问题上,大抵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零星出现的散句为依据追溯诗歌体式的起源,一是以出现较为完整的诗歌体式为依据论述各体诗歌的起源。现今所能见到的六言诗起源诸说,大抵也表现为上述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邓小军 《中国文化》2010,(2):94-112
<正>一绪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微言政治抒情诗,也就是微言时事诗,是诗人在恐怖统治下为了避祸而运用微言艺术以揭露被政治谎言所掩盖的现实真相、表达不能明言的真情实感的抒情诗。中国五七言诗兴起于汉末建安时期,微言政治抒情诗作为五七言诗,发生于魏黄初时期,并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最主要脉络,历时最长,集中了最重要作家、最重要作品。《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此语虽然是说魏晋之际,但是几乎可以概  相似文献   

16.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史上,两晋南北朝佛教是非常典型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故历来受到治佛教史的学者注重,并以汤用彤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为最高峰。但汤著虽然研究非常深入,并考据精到,然亦有一些地方有疏漏之处,本世纪60年代学者张德均曾在《现代佛学》撰文为汤著补遗,惜文刊出二篇后,就没再继刊,不知何故? 研究南北朝佛教,《弘明集》、《广弘明集》、《高僧传》是最基本的资料,前两本虽系教内人士编纂,但注重的是形而上和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故为治佛教思想史学者所重。《高僧传》是记述僧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其广度肯定要…  相似文献   

18.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五音记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但由于历代曲谱始终囿于上层,以"秘籍"的方式存在,极大地妨碍了古代音乐的流传与传承。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演进中,少数保留下来的曲谱也成为"不可读"的符号,而导致古典音乐的失传。是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20.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前期,中国道教史上兴起了一次重大的变革潮流,使道教进一步成熟化、定型化、官方化,为尔后千余年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参拙著《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此次变革潮流开始于晋哀帝前后道教从杨义与许谧、许翙父子之炮制上清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