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史记》对始祖神话材料的处理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嫄、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史记·五帝本纪》以《大戴礼·五帝德》为基础,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记录黄帝与舜的事迹。黄帝本传将黄帝放置于战胜炎帝、中华文明初启的坐标轴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祖,阐释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渐进过程;舜本传中特别安排的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阐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司马迁将关于黄帝的"其文不雅驯"的的神怪材料摒除于本传,而关于"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却纳入舜本传,其中可见司马迁处理神话材料时,判断史料"雅驯"的标准为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司马迁将人的历史从荒怪的神话中剥离出来,但同时对神话化历史中的历史本质的真实性有深邃的洞察。因此,司马迁对黄帝与舜神话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已超越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到达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这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七史"辨误     
近读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发现其引用<玉海>一则材料时,没有正确理解所引内容,误以为材料中的"七史"包括<史记>在内,实则是指"嘉祐七史".众所周知,"嘉祐七史"指<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粱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后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与<史记>毫无瓜葛.由此可见,引用古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5.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螈、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历史书写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实现书写者思想建构的主体诉求。《史记·周本纪》中有关周人兴起的历史书写,在描述自后稷至成康周人由初起而至鼎盛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司马迁本人关于"王道"史观的理论建设。与儒家思想家们针对"王道"政治思想的直接阐释相比,司马迁借助于历史书写所完成的针对"王道"政治的阐释与建构,更具思想的兼容性与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之不得“圣人级待遇”,并非因为他是“刑余之人”,而是《史记》本身的原因。《史记》在汉代就曾遭禁锢,受到官方的公开指责、严厉批评和内容删削。汉代及汉代以后,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大理电视台<身边>栏目播出了一期<回家>节目.我的同村老乡张继先(笔名北海)上电视了.在我的故乡呈庄村这可是件轰动的事.为圆文学梦,北海抛妻别子,靠一部单车,"万里走单骑",途经20多个省市,一走竟是13年.主持人曾丽霞说他"衣锦还乡"了.而这"衣锦"在我看来,就是北海旅途中,在广州结集出版的两部厚厚的诗集<把身体寄放在哪里>、<北海诗选>.……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殷本记》中详细记载了殷商奴隶社会的世系和历史.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又缺少较完整的实物和史料印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史记》的记载半信半疑.直到本世纪初,由于清末学者罗振玉在他收集的甲骨片中发现了刻有殷商王朝先公、先王名字的骨片,尔后经考古学家王国维的考证及董作宾的补充,才使这段奴隶社会历史得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与司马迁的历史观王双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史记》的撰写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保存了汉武帝以前的大量史料,而且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冬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官方聘任或培养的医生被称作"医官".从<左传>、<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中有关内容可以推知,医官制度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雏形,当时的医官称谓主要有"侍医"和"太医令(丞)"两种,前者当无官阶,后者则有官阶.此外汉代地方还有"医工长"等称谓.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26号简以" "所评析的<浴(谷)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 "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其音、意皆与"騃"一致,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16.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7.
"方"义新解     
<论语·先进>"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中"方"字的训释古今分歧很大,其意义类别主要有道义、礼法、谋略等,具体训释在十种以上.从<论语>关于"义"的内涵体系、子路在<论语>中表现出的对"义"的认识和行为、文章语境、"方"的词义发展四个方面看,"方"应解为"侠义".  相似文献   

18.
因为有前不久热映的<盗梦空间>,当我对<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上)的期待落实时,感觉有些失落. 的确,新片中的许多情节都与<盗梦空间>形同姊妹.且不说哈利睡梦中经常出现的幻影、符咒,像极了<盗梦空间>的表现手法,就连<盗梦空间>中潜入梦境推动情节发展的"变身潜伏"叙事方式,也可在<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中寻出踪迹.在哈利、罗恩、赫敏逃离伏地魔追杀的途中,那一幕幕瞬间切换的场景,简直就是<盗梦空间>的续演.  相似文献   

19.
李京华 《寻根》2004,(3):36-41
<寻根>在1999年第3期曾刊登过我的<一鼎三鼎和九鼎>一文,是就鼎及与鼎直接相关问题论鼎的,下限仅到夏代的禹铸九鼎.本文则是从"文明"角度谈鼎,下限延伸到了商代.  相似文献   

20.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