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孟庆涛 《考试周刊》2012,(8):161-162
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着两种指责:一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一是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脱节。大学精神的培育,只有回归古典才有可能。因此,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必须重温古典。同时,必须创立独立的“应用法学”学科,以回应社会的法律实践要求。这就特别强调法律方法论。达到依据现存法律规范,合乎正义地解决社会法律纠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诊所法律教育应当被正式纳入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推动社会正义和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的法律人之目的;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制度化建设应当着重解决法律制度与经费、诊所师资等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是一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通法律、信仰法律、忠诚于正义的法律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目标,进一步为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法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位法学教育目标,现存的法学教育体制有何弊端以及法学教育如何发展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是以法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法律职业为取向的教育形态。传授法律知识的教育活动,能够成为大学教育并进入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始于12世纪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两大基本属性:一是法学教育的教育性,二是法学教育的法律性,上述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的方向、目标和使命。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承载着法律人才培养、开展法学研究和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责任,应把控好法学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规范化与特色化、专业化与融通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法学教育发展迅猛,并呈现出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格局.正视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为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路径,应以培养具有高度卓越的法律素养、实践能力和道德伦理的法律职业群体为使命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进程。开放大学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开放大学的法学教育在重构人们法律认知的同时,肩负着宣传弘扬法治、树立法律信仰、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提高法律职业者法学素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学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应该看到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存在着与法治现代化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法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法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摇篮。提高高等教育中法学教育质量直接关乎向社会输送的法律人才的质量与水平,也影响着法律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与地位。具体来讲,诉讼法学教学实践的开展应该注重加强案例教学法、模拟诉讼程序教学法、司法实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法,促进教学方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培养司法制度所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型法律人才。传统高等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当法学教育能够为法律职业者提供更为现实、实用、讲究实务技术的现代法律知识与技能时,才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执业人,只有经过现代法学教育体制熏陶的法律人,才能在中国的司法和社会各业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国荣 《江苏高教》2003,(5):131-131
一、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法学教育的多层次 ,决定了法学教育乃是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统一我们的法学教育并不一定全是为法律界培养从业或执业人员 ,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专职从事法律职业的就业者 ,或仅有法律职业技巧或技能的法律专门人才。否则 ,大学的法学教育就变成了简单的“岗前培训”或职业训练。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在非司法机关的政府机关工作 ,或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 ,需要的就可能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的操作技巧和利益追求思维…  相似文献   

11.
传统形成的“注释法学”的法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学术主导型的模式,在目前中国司法实际环境中,由于其知识类型和传授方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司法需要的知识。受高等教育目标规律的制约,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应当围绕“法律人”型塑而展开。综合考察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法科毕业生就业的趋势等因素,应确立职业主导型的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中职扩招,与上个世纪提出的“普九攻坚”和“高校扩招”有同样重大的意义。“普九攻坚”推动了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而“中职扩招”将对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第三次跨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实行宽进严出,不作时间上的限制,并且具有制度和法律保障,注重实践性,因此对高质量的法学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它的培养目标从偏重培养法官检察官的“统一法律人”,向注重包括律师职业和律师实务在内的“法律职业专业人才”方向转变;从培养“爷爷法律人”的8-9年学制向6-7年缩减;改革国家考试制度,充分发挥大学法律系教学积极性,在各大学法律系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竞争:这些经验是中国法学教育与改革应当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学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我国传统的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理念落后”、“以本为本”、“机制僵化”等缺陷,难以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因而,未来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主要目标.确立JM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法治社会的构建、法学专业的就业压力给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沉浸在蓬勃的虚假繁荣里,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面临司法考试的冲击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这些现象迫使人们对大学法学教育重新审视,寻找问题的根源,寻求改变大学法学教育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英 《成人教育》2008,(3):86-87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目标已经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分析,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其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密切相连。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研究就业问题的本源,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视点来剖析大学教育体制、教育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我国从美国引进法律诊所教育,但其发展面临着与中国原有的法学培育目标、教学过程和开展条件相适应的问题,需要突破瓶颈,才能进一步发展。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继续发展需要从树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纳入现行教育体制,解决师资和经费的因难后才能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大众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高,使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体制的弊端充分显现出来,建立合理、有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学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法学教育的体会,提出我国法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职业高校的法律专业注重的是培养实用性、实践性的法律人才,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和教学要紧密地与本专业培养方向相结合。当前我们如何从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问题入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这是职业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