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5.
诵读微创意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蓬勃开展,中华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学习经典的古诗文,既能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厚实语文素养。由于时代变迁,现代人读经和前人读经相比,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列举一些名师指导的高招,共同分享创意读法带来的惊喜和乐趣。"像小猫叫一样吟。"特级教师武宏均,带学生诵读老子《道德经》片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臆解】天地之间的道可以言说,但世上万事万物总在运动变化,外显于物的道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永恒;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命名,但也没有永远不变化的静止的事物与名称。天地初始之时,世间万事万物皆无所谓名;给事物命名,缘  相似文献   

7.
治军与设教     
江苏陆军第二师师长朱熙氏既在军中筹设公余工厂.课军人以农作与工艺.复办士兵子弟学校.招军人子弟而教之读书.督之工作.公余工厂.本社主任黄炎培氏观而善之.曾为文以记.(见本杂志第二十七期.)此朱氏有士兵子弟学校校况之辑刊.又请黄君序之曰.『治群之道.无他.人人乐其业而群治矣.今有业焉.曰兵.职在卫群也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9.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10.
识才·用才     
识才·用才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王夫之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竟之谓贫。─—魏源何世无材,患人主不能识耳,苟能识之,何患无才。─—汉武帝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  相似文献   

11.
禄隐     
圣贤之青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同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寿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相似文献   

12.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于”“其”的用法和因事见理的写法。认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二、自读指要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的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音“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本文“其”用得很多,阅读下面带“其”字  相似文献   

14.
孙膑     
司马迁 《学语文文丛》2004,(11):57-58,64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相似文献   

15.
孙膑     
司马迁 《学语文》2004,(11):57-58,64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辨别能力;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  相似文献   

17.
儒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出“以德育人”的根本原理是“忠恕之道”,即“由已推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育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孔子提侣的“诗教”和“乐学”,其核心也都是“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02,(4):51-51
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辨别能力; 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为《朱子新学案》所撰写的《朱子学提纲》是指导世人学习朱子之学的重要文献,对朱子学之大体与各精华做了概论。在朱子学精神方面,钱穆认为朱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既明得前人本意,又发挥自己新意;既汇纳群流,又扩其范围;既为精粗具到,又采撷精华,由此而成为集儒家之大成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