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彖传》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通过“养正”来发展教育是神圣的功业。“蒙以养正”中的“养正”起码可以给我们三方面的启示: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外铄”;二、教育的目的是“长善”而不是“救失”;三、教育的方法是“养护”而不是“惩治”。  相似文献   

2.
童心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对人的童年成长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成长的过程中.“童心”是万万不可缺失的。童心的宝贵在于何为童心。《辞海》解释:“儿童的心情,孩子气。”引申为真心,真实情感。明代思想家李贽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云:“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相似文献   

3.
谈起教育,其秘诀似乎都离不开“严”字。父母教育子女的训诫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教师教育学生的真理是:“严师出高徒。”至于个人修养、自我教育,其美德还是“严”:“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如果某个教师在学生中威望高,群众的评论往往也只有两个字:“够严!”“严”又好像是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了。  相似文献   

4.
刘振华 《课外阅读》2011,(11):147-147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教师的理解宽容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  相似文献   

5.
<正>顾润生:学校以艺术教育和舞台展示促进学生品格提升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求真尚爱”的内涵是什么?孙丽霞:艺术具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荀子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唐代画家张彦远更是明确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好的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品格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是全国学陶示范校,也是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我们长期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现在小学的“语文”教育,顾名思义,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合而为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什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曾任北大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相似文献   

8.
以邓小平同志“两个尊重”的思想为指针进一步发展和解放“教育生产力”邓晓春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又认为:第一,学校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第二,学校是“再生产劳动能力”的“教育工厂”、“人才工厂”;第三,学校也是“精神产品”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小学的“语文”教育,顾名思义,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合而为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倾听与感受     
《教育》2006,(9):30-30
倾听:“我感恩于农村教育,感恩于农村教育科研。代课教师,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成功的起点。” 感受:原来是“小人物”,现在是“公众人物”,丰满的人生履历里闪烁着“代课”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中爱的部首是“夂”(sui),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康熙字典》中爱的部首是“心”,表示爱由心发。《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仁之发也。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爱”是这样解释的: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我国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武汉钟家村小学桂贤娣老师经常问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做到爱学生容易,但让学生感受到爱不容易。学会奉献爱、感受爱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也是一个爱的教育过程,具体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学习和爱真善美等。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提倡“人类和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全世界,其德育理论也十分丰富。为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池田大作的“生态德育”“人本德育”“和谐德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德育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七大“核心价值观”:和谐教育、尊重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创价教育、生命教育、和平教育和幸福教育,总结了池田大作对21世纪人性革命和创造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邓运发 《课外阅读》2010,(10):161-161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世纪。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马克思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去创造。”江泽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的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何谓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鲁迅: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7.
广角     
《政治课教学》2009,(12):1-2
袁贵仁:解决“择校”问题的途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择校”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义务教育,也多为家长、社会人士所诟病。一段时间,取消“共建班”“重点校”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这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观点明确: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根本。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可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20.
李静晶 《学周刊C版》2010,(10):146-146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教育学生听话守纪律;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一切为了高考分数;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现在的情况是:普遍地强调学习,大学里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某些学校、某些课程“满堂灌”、死记硬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令人担忧。在这里我想大声呼吁: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