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的综合性很强,就课文内容而言,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有关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每篇课文又都是作者在某时某地伴随着某种思想情感的产生而诞生的。这些因素正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在。它就好比是语文的根、文章的灵魂,语言文字就是生长在此根上的枝叶花果,离开了人文性,语言文字就成了干枯的枝叶花果,没有光彩,没有味道,也就没有了生趣。对小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对与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到这么一首小诗:"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这是1977年叶圣陶先生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邀提笔撰写的一首诗,诗中以"引儿学步"喻语文教育,形象而贴切,通俗而深刻。"引儿学步"生动地体现了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反复体味"引儿学步"的深刻内涵,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一、让儿"独行",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鱼与愚     
“小子,醒醒。大白天做白日梦呀!”唉,是同桌王猫。“我听你嘟哝着,啥鱼呀鱼的。”“兄不知,是《优秀作文选》的征文!”我叹息道,“渔人捕鱼,夫吃其头,妇啃其尾。乃不知夫所欲者尾也,妇所欲者头也……”  相似文献   

4.
情人节,情人间互送礼品示爱,增进友谊,皆为世俗。但情人节之情,是爱情,是恋情,并非普通之情,自当选择恰当之礼,以示真切之情,缔结秦晋之缘。婚姻乃人生之大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以特殊礼物示爱,令人深思。以诗言情,历史悠久。可"无譬不成诗"呀!譬,即比兴。比兴乃中英诗人共同操之,但何以传情,妙在处境。本文刍议其妙,赞叹英诗蕴蓄之美。  相似文献   

5.
时代在变,社会需求亦在变。传统的以工具性、人文性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于技术性、专业性人才普遍需求的现状。高职基础科目语文生存愈亦艰难,于夹缝中求生存。知其源,方能解其根,针对已有的现实性问题,文章将从探究高职语文教育陷困境之原因、脱困境之对策入手,寻求高职语文教育立存的根本,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正杉者,佳木也,亦可为梁为栋也。方其初成,深根于地而挺身入云。根深,则其本也稳固;干直,则其气也凛然。譬之于文章,其理亦然。故为文者,欲凌风入云,则先深扎其根。入于水土,养于风俗,敏思而善取,日积月累,而后其象始阔,其气乃壮。蔚佳杉者,盖其人乎。其初,学文于国思,温婉娴静,恭谨谦和。观其为文,多可圈点,隐然秀出于同辈。后数年,复读其文章,更觉  相似文献   

7.
舞蹈角色是一个抽象概念,其本质是反映舞蹈人物扮演者借助道具、服饰的辅助功能,将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用相一致的、期望达到的行为期待方式即舞蹈,展现舞蹈人物特征的特定身份者,本文从舞蹈表演角度展开对土沃老花鼓中众多人物角色的特点分析,以展示土沃老花鼓舞蹈角色在舞蹈表演中的魅力,而丑角"口衔鼓"表演,在其它舞蹈中罕有。"土沃老花鼓"因其非凡的艺术影响力,已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8.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9.
<正>重视"语用"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除弊"之举,但是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为语用而语用"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根源还在于没弄明白语文课教的是言语,而非语言。既然是言语,就不应囿于言语形式,还要关注言语整体,感受言语的深层意蕴。一、譬美,乃成横绝孤篇以前有位在杭州求学的朋友说,真正去了西湖,觉得也就那样,不似古人说的那般有意趣,也不如想象中那般袅娜迷人。这种感受虽然不免  相似文献   

10.
课本为语文学科之本,课文乃语文教育之源。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精神,乃至整个语文素养,基本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的,故课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语文课能够把课文教全面、教真实、教透彻、教灵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即语文教育质量就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语言里。"因此,语言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智慧之泉,创造之源。把语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实则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品质,还原了语文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作文,是一种生命化的行为",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与智力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的"半壁江山",作文的优劣意味着语文考试的成败,甚至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我们要素养,我们要成绩,我们在探索.高中作文教学应全程吹拂激发兴趣的动力风,应该以积累为根、以练笔为干、以亮点为花果,立足作文素养的成长,着眼作文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自然还其本色,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但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有声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无声朗读”。笔者认为,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的是“有声朗读”与“无声朗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朱义新 《考试周刊》2010,(49):48-49
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关注人的发展,此乃教学之源。培植和彰显人的天赋潜能,呵护人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探求欲、好奇心,诱发和张扬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个性,此乃教育之"本"。过于强调知识识记和机械训练的熟练程度,追求应试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此乃教育之"末"。实施教育新政就是要清教学之源,正教育之本,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源,那么父母教育乃育人之本。重视和优化父母的教育,是完善未成年人个性, 保健身心,使其享有快乐人生及幸福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繁荣与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提出"心根语文"的概念。"心根"在此限指"人的心灵之根",它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最本源的心灵根基,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精神之源。语文是个体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赖以代代相传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它成为"流淌在人的精  相似文献   

18.
法是人基于自我的正义感所做出的反自然的选择,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须,尽管它借助了有序冲突的形式,但其意义确在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法为人类社会和谐而生,即法为人而存在,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初机理,它会异化为人的强大对立面。法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应属一个重大命题,社会乃法之源,法乃社会之流,人—社会—法,这是一个金制的链条,任何企图拆解的念想都是虚妄。  相似文献   

19.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1977年又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请,写了一首论语文教育的诗,里边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叶老又把这个道理归纳为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就是大家常常引用的“教是为了不教”。论起来,这“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什么叫做教育?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动的努力,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的一致意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填鸭式的教学法仍然占上风。我们不妨说,在教学问题上,可以有两种目的,适用两种方法,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越多越好。与  相似文献   

20.
年近八旬的我,自研究杜诗以来,逐渐将现代文学概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熔铸一处,用以进行阅读,经过无数反复,繁中求简,深入浅出,摸索出以下几条要则。 一、“知人论世”与“典型意境”这是两条读诗艺术原则,不托空言,力求实用。理论是个宝,可开人心窍,并得以逐渐提高。 二、读诗先求“意根”即事件发生之根,意思产生之源。“种瓜得瓜”。瓜子中早已具根藤枝叶花果之势,瓜子即意根。诗句不能脱离意根。杜甫《春望》,意根在题,即“春天的失望。”司马光解首联:“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以及“烽火连三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