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收获》     
本期主流期刊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放弃难度。长篇如此,中短篇也如此;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此,知名作家的作品亦如此。有的起笔时还颇有气象,一到该爬坡的时候就松了劲儿;有的一开篇就无精打采,题材平平,立意平平,技巧平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对而言,新人的作品大都还有些破土而出的劲头,但毕竞还有青涩之处。放弃难度是当代创作的一大病灶,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看《收获》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 --邵燕君  相似文献   

3.
看《收获》     
文学期刊患“名家饥渴症”由来已久。对于牌大名头晌的《收获》而言,聚揽名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怎样为名家之作把一把关。  相似文献   

4.
看《收获》     
本期最受关注的杂志是《收获》50周年的庆典刊,作为以"中国当代文学简史"自命的名刊,隆重推出的庆典阵容,自然会被期待代表了中国当代创作的整体实力。然而,读罢全刊,不但深感失望,同时也深感不解。全刊9篇小说的作者全部是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杂志推新意图十分明确。然而,这些青年作家虽然各有特点,但状态并不稳定,能否挑起大梁本就难说,何况刊发的作品即使在其各自创作序列里也不算好。如此的效果是,新人锐气不足,青涩毛病尽出,尤其是长篇和头条两个重头戏,更是莫明其妙,致使局面有整体坍塌之感。到底是《收获》编辑方针有误,还是文坛前景堪忧?令人在沮丧之余也不得不警觉。相比之下,一些成熟作家的稳定性就显得可贵。如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人民文学》)、白桦的《标枪》(《上海文学》)、邓一光的《天堂》(《人民文学》)、苏童的《茨菇》(《钟山》)、叶兆言的《十一岁的墓地》(《山花》),或续旧章,或开新局,都紧密精致,值得细看,新人中,黄咏梅的《暖死亡》(《十月》)、陈曦的《故事》(《山花》),求异探幽,颇具新锐底气。——邵燕君  相似文献   

5.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中大大小小共六个小说,这六个小说首先分别是六个大大小小的故事。故事在当代小说中毫无争议地成了最关键的关键词,尤其当下现实主义热烈回潮乃至大一统的局势下,故事缺席了基本上会被开除“小说籍”——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但是,真正好的小说不是到此为止,它还要往前走,走出故事,走到小说区别于故事的地方,那个意味深长的模糊地带就是意蕴。在此意义上,当下所谓的小说可以简要地分成三类一是故事和意蕴经营皆善二是故事不错意蕴跟不上的;三是意蕴不错故事跟不上的。当然,还可以数出第四种,那就是故事和意蕴都拿不出手的。此种不提也罢。  相似文献   

6.
看《收获》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7.
看《收获》     
头条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一反作者一贯对情节的刻意经营,此番素面朝天,却以朴实真切撼动人心。小说塑造了一个出身农村的"老祖母"的形象,她终生守寡拉扯大儿子,又操持儿子、孙子的家庭,一生勤劳、节俭、能干、倔强、生命力极其坚韧顽强,为家人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同时,她又有着那个年代妇女所固有的浓厚的封建意识:重男轻女、迷信命运、保守固执。毫无悬念的故事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盖因其中蕴藏着巧妙的构思:由"我"这个自小不受祖母待见的小孙女二妞讲述,随着"我"  相似文献   

8.
看《收获》     
年末一期,期刊多有匆匆之色。《收获》继续第三轮的五十周年庆典,久不露脸和未曾谋面的新老作家齐上,却有强弩之末之感;《人民文学》推出"青年作家专号",众多一线新锐作家云集,阵容虽整,惜乎锐气不足;《上海文学》破例推出"中篇小说特大号",十个中篇颇显厚重,可惜无一篇特别出众。本期最值得看的作品是两个长篇--阎真的《因为女人》(《当代》)和黄蓓佳的《所有的》(《钟山》)。两位作家都将笔力聚焦于女性情感,尤其是《因为女人》,以最老实的写实笔法全程书写当代女人情感的历程,尽管对女性问题的见解可待商榷,艺术水准也未必高评,但感情真挚、笔法细腻,令人难以释卷。阎真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在一个男权如此膨胀泛滥的时代,能够如此诚恳地为一寻常女子作传,为弱势女性说话,令人感佩。此外,孙惠芬的《天窗》(《十月》)、李晁的《朝南朝北》(《上海文学》)都注重以事件写心理,虽各有生硬之处,但力道紧致;田耳的《一朵花开的时间》(《钟山》)和李云雷的(《无止境的游戏》(《大家》)都涉及对古代文本的戏仿拼贴,但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涉及对严肃人生命题的探讨,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9.
看《收获》     
2008年第1期的《收获》一扫去年的不景气,颇有几分沉甸甸的分量。头条王安忆的中篇《骄傲的皮匠》堪称近几年来作者最好的小说。小说带着《长恨歌》的风韵,将大上海小里弄中的人情心态、世俗政治描绘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乡下来的小皮匠如何在上海这个众所周知的倨傲虚荣的城市夹缝中赢得尊严,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作者所选择的中篇尺幅正好容纳这一幅工笔画,一支笔在小皮匠、银娣、银娣的丈夫小弟以及对银娣有点意思的爷叔、对爷叔有意思的金蓉、爱嚼舌头的金蓉婆婆老太之间兜兜转转,把个弄堂里的杯水风波搅得风声水起。作者既能浸淫其中,将市井生  相似文献   

10.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看《收获》     
本期《收获》头条是须一瓜的中篇《穿过欲望的洒水车》。小说显出了经营荒诞的努力,在日常的环境里让一个丈夫莫名其妙地失踪,以此来考  相似文献   

12.
看《收获》     
位于的头条中篇小说《扎刀令》,是红柯缝制出的一件大衣裳。说它“大”,既是大叙事的“大”,也是尺寸的“大”。我们知道,衣服的大小其实取决于人,谁穿的,量体才能论衣。《扎刀令》是关于花儿与少年的,是关于一个少数民族的血性和虔诚的,大叙事在红柯早已习以为常,他把一个  相似文献   

13.
看《收获》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14.
看《收获》     
头条是叶弥的中篇,取名《小男人》,不知道是否刻意要与作曾发表的《小女人》(《钟山》04年第1期)构成系列。然而在我看来,小说里的袁庭玉似乎并非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小男人”,倒可以看成是“局外人”。作将他像根钉子似的楔入四个女人的生活里,或把四个女人像钉子似的楔入他的生活,意在证明这个戏子一样纤弱无能的男人之“小”,却不料,袁庭玉根本不关心“大”“小”的问题,他心比天高,理想是成为一架风筝,自由高蹈地飞在:天上。如果袁庭玉真的清高脱俗到风筝的境界,那小说倒简单了,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风筝在他眼里其实是抽象和暖昧的,所以他在四个女人之间摇摇摆摆。也就是说,风筝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何样的生活,成了袁庭玉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也是作叶弥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中最具震撼力的小说是旅美作家王瑞芸的中篇《姑父》。这篇小说有如一记重拳,穿过时间的河流,重重地击中了我们,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炼狱如何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和信仰,如何让高贵沦丧,令亲情避让,使一切价值倾覆无存。它深入刻画了一个在极左年代里无辜遭受摧残的姑父形象,二十年的牢狱之灾使一个曾经充满朝气、梦想和魅力的英俊青年变成了自私、懦弱、委琐的神经质老头,即使出狱后,他也依然无法从梦魇中醒来,继续自顾自地生活在那无边的心灵黑暗之中,再也  相似文献   

16.
看《收获》     
本期头条是李冯的中篇《卡门》,作试图向我们描绘一场虚与委蛇的感情游观“我”和卡门是一对寂寞的无聊客:“我”因为演不好戏而无聊;而卡门则由于厌倦了逢场作戏而无聊——基于同样的百无聊赖,卡门在培养“我”的同时自我沦陷,在拯救“我”的同时又遭致更深的自我毁灭。小说若能实现上述意念,或不失为佳作,可惜细节和经验都难以支撑。  相似文献   

17.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一扫上期的沉闷,呈现出一派茂盛喧哗。作为头条的徐则臣的中篇《苍声》,以一种生猛、冷峻、凌厉、残酷的姿态书写成长主题,"像生铁一样发出坚硬的光"。小说是作者"花街"系列的延续,徐则臣向以"少年老成"闻名,比之他以往的作品,这篇作品一反沉稳温和的风格,而有了一种倾斜之美。这种倾斜体现在,少年木鱼在善与恶的交锋  相似文献   

18.
看《收获》     
《风和日丽》(艾伟,长篇)的结尾,是杨小翼随着游客一起参观已经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自己的童年故居,听导游介绍身为显赫将军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那故事对她而言,浪漫得近于陌生。正是寒冬风和日丽时,站在故居阳台上的杨小翼潸然泪下,这是“放下”的时刻,她要放下的正是之前50年的山高水远——不被承认的将军血脉,敏感的私生女出身,自伤也伤人的恋情,赎罪而来、负罪而去的婚姻,三代人在历史飘摇中的沉浮——这些正是小说的故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看《收获》     
《收获》精神抖擞地走了一年,年终终于显出了一些疲态,方方的长篇也难以撑起局面。  相似文献   

20.
看《收获》     
作为本期头条的,是王安忆的中篇《月色撩人》。与作者今年第一期上的头条《骄傲的皮匠》截然不同,同是写今日上海,这一篇却显得凌虚蹈空。王安忆精心编织了一个传奇:来自小城、出身低微、芭比娃娃一般的小女人提提如何实现她在大上海的升浮大梦?在不长的上海生涯中,她先后与艺术家潘索、洋场美男子子贡、商场巨擎简迟生、简迟生的旧情人呼玛丽之间戏剧性地勾连在了一起。“提提”如其名,仿佛提纲挈领,作者写她,醉翁之意却在写与她关联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