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针对某教师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荷花》一文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而写成。某教师对《荷花》一文,运用音乐、美术等全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说教引起争议。有的说,怎么把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有的说,是上美术课还是上音乐课?有的说这样还有语文味吗?我认为……  相似文献   

2.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可先出示荷花的幻灯片,用形象而美丽的荷花图,诱发学生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荷花池的情境中去,尽情地欣赏荷花,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教师启发提问,激发兴趣:①荷花很美,它美在什么地方?(颜色、形状)②荷花有哪些特点?(多、香)③作者除写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说:“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变“教”为“导”。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现就结合我在近几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经验,谈一点自己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 一、引导思考 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要使学生“创”,就得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我出示《花》的作文题后,要求学生思考写什么花,为什么写这种花?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写牡丹花,有的写玫瑰花,有的写荷花,有的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学期开始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刘沟小学却没热闹起来,因为这里只有1名教师、1名学生.这是一所最小的学校. 中国的广大农村,一些村完全小学下面都设有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大都以复式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师少则1名,多则2至3名,但规模都比较小. 那些教学点,有的只有10来个学生,有的则在10个以下.他们属于不同的年级,但都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有的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所有课程都由这位教师“承包”. 2004年,我国农村教学点总数达到98096个,班级数2350794个.农村学校总数为337318个.教学点数量大概占农村学校总数的29%.到2014年,全国农村教学点达到6万多个.  相似文献   

5.
<正>现在有的中学生说:我写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有的教师也赞成这样,毕竟"文无定法"嘛,写文章要写出"个性"。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当今作文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6.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一点是教师教学时应大胆“放”。教师“放”得开,“放”得恰当,学生就学得好、学得牢固。一、“放”开让学生尽情地问在教《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7.
谈“对话”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于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活动,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结果是沉默或是简单地对答了事,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呢?一、有效对话应以读为基础一位教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有以下的一段对话(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荷花怎么样?生:(脸无表情)荷花很美。师:你说得很对,还有谁来说呢?生:(声音很低)我觉得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种形态的荷花很漂亮。师:除了美和漂亮…  相似文献   

8.
一、从选文的处理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常有教师面对着一篇篇内容、题材、体裁迥异的选文产生这样的教学困惑:这些文章到底应该怎样教?于是,不同教师对同一篇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以讲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为主;有的以分析文学形象为重点;有的侧重于写作方法指导;有的青睐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一而足,五花八门。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语文内容教学的这种随意性呢?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有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罚站,有的罚抄作业,有的大骂,这些所作所为,公然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义务教育法》,请看下面的教育片断:案例一“:我是陈××学生的家长,谁是××班黄老师?“”我是黄老师,你到走廊,我有话跟你说”。教师  相似文献   

10.
金钧 《教书育人》2012,(4):16-17
每次上完课,有多少教师会扪心自问:在这节课,学生能接受授课内容吗?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学生学得快乐吗?事实上许多教师会自问:我完成教学任务了吗?甚至会这样自慰:我终于完成教学任务了!什么是教学任务?陈新宇主编的《中学教育学》中认  相似文献   

11.
陈木鑫 《广西教育》2013,(17):55-55,59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堂设计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结合湘教版教材《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发展语感。因此 ,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 ,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为“经” ,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点〕  以“读”为经 ,以“练”为纬 ,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 ,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 ,教师问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  相似文献   

14.
《荷花》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包 括3个分句的长句子:“有的才展开 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 破裂似的。”学生读这句话后,我问: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荷花的不同形态。 师:作者怎样写荷花不同形态 的? 生:先写才展开的,再写全展开 的,最后写未展开的。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这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要 么按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顺序 写;要么按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 顺序写;为什么作者先写半开的,再 写全开的,后写来开的呢?”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语文课堂深受学生的喜欢,而有的语文课却让学生厌烦?最近我校语文组马老师上了一堂教学展示课《夏》。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受启发。马老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标准》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比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荷花》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寻找最佳答案。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相似文献   

17.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18.
《关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中的第二课,是继《骨骼》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关节及其保健的课。针对当前我们偏远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这一课我是这样教的。 一、动作引入,激发兴趣 首先上课时在我板书出《关节》之后,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说出你身上有哪些关节?”学生很为难。紧接着我笑着说:“说不出名称来,活动活动给老师看一看就行了。”这时,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屈臂、伸臂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职业习惯的缘故,在我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现状的同时,有时也把视线投向教育史研究的领域,诸如《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之类的著述也读过一些,在不无收获的同时,时常在脑海中泛起疑团:撰写教育史的基础在哪里?如果基础在教学,那么,历史的教学是什么样子?设置哪些课程?使用什么教材?教师怎么教学?学子们怎么学习?各种教学怎么演进变化?每当我想起这些问题,总有一种荒漠寻路的茫然和困惑。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写了一篇《我爱西湖六月荷》,老师说写得不错,景物描写有特点,很细致、很生动,让我谈谈体会。我又重新将自己的这篇文章读了读,觉得我这次描写景物,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可是,有的景物动感很明显,如波涛、流云、奔马、飞鸟等等,而有的景物却好像很难发现它的动感,如树木、花卉等等。荷花、荷叶,如果静态地看,当然也很美,可是描写满湖的荷花荷叶,只有静态描写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写出荷花、荷叶的“动”呢?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