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苇月的话】在本刊2005年举办的"苏教杯·我最喜欢的一篇语文课文"征文大赛中,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投了《孤独之旅》的票,还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草房子》的喜爱。如果你喜欢《孤独之旅》,喜欢《草房子》,如果你还记得苇月曾经推荐过的《青铜葵花》,那你也一定会喜欢这本《香蒲草》,喜欢"香蒲草"系列里的其  相似文献   

2.
冷学宝 《师道》2015,(2):47-48
早就想读《草房子》,但囿于它的"少儿作品"类属,一直抱存疏离心态。前天,同事郑重向我推荐,并拿来了第102次印刷的《草房子》。一读,可就放不下了。期间,竟流了两次泪,以致久干长涩的眼睛获得了意外的滋润。小说之美并不全在煽情,而源自它的深度和温暖。世上温馨之所,也不仅存于文字间。人们喜爱《草房子》,多半是因为油麻地小学里的人与事,在周遭,或在自身上,发生过,又因为生命密码的相同,极易读懂,并产生共鸣。生命密码之一:人性的暖光《草房子》里的桑乔校长。人性的光芒有时会被遮蔽,但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作为反映成长的"励志小说",应该说《孤独之旅》非常适合初三学  相似文献   

4.
首先谢谢徐杰老师选择本人的《草房子》作为他向学生进行导读的文本。 他对《草房子》的导读,是准确的、精细的、富有见地的,在有些方面甚至超出了我自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他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文本的研究者完全可能比这个文本的书写者更能进入这一文本的腹地。  相似文献   

5.
徐莉 《教育文汇》2012,(2):48-48
今天,听了本校王芳老师的一节《草房子》读书指导课。草房子是美的,草房里的人物是美的,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草房子》的过程也是美的。她带着全班学生在轻松腧悦的氛围中一起走进《草房子》,朗读精美文字,赏析精彩片段,品悟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展示读书小报,  相似文献   

6.
我杨大秃瓢,天生不长一根毛……这本是小说《草房子》里秃鹤的真实写照,可最近却被同学们套用在我身上了。他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让我一点儿都不自在。这都怪我变来变去的发型。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援了解"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作品之一《草房子》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美誉,渗透读书方法,激发阅读兴趣。2援欣赏《草房子》,读懂、读透《草房子》中的"桑桑",初步认识其他人物,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3援在阅读、交流、参与中发现阅读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引发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品位。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冰 《广东教育》2009,(11):64-65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园的漂流书架上看到了《商边的小豆豆》,开始是被那淡淡的粉色封面吸引,翻阅中我初识了叫小豆豆的可爱女孩,有点像《草房子》里的桑桑,顽皮,不守规矩,和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不知不觉地我竟然站在走廊里一口气看了30多页。看来这本书暂时要停止“漂流”,在我的办公桌上“停留”了。  相似文献   

9.
近日细细咀嚼曹文轩的《草房子》,感觉到的是另一种思考,虽然是在娓娓地叙说曾经走过的岁月,却让人弥漫在浓浓的情愫之中。乍一看,《草房子》与“如何让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相去甚远,可当我真正走进《草房子》以后,随着寻根的足迹的延伸,记忆的闸门忽然洞开,很多尘封已久、似曾相识的东西一下子涌现在眼前,心忽然间激荡起来。原来,那首动听的歌谣一直埋藏在灵魂的深处,之所以没有能寻觅到梦中的歌谣,是因为一直找不到能拨动心弦的旋律。我越发坚信《草房子》能“让今天的孩子感动”。童年生活的绝唱,能勾起孩子们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梦中的家     
梦中的家很美丽。每逢九月,小院里会开满白色、黄色的菊花,有风吹过,空气中就飘满了淡淡的花香。菊花围绕着的一座房子,左边两间是爸爸妈妈的卧室,右边两间是我和姐姐的卧室与书房。书房是我最喜爱的地方。那里有许多我爱看的书,像《安徒生童话》和《草房子》等。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坐下来津津有味地看书,伴着菊花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书房里还有一架我心爱的电子琴。读书之  相似文献   

11.
正福克纳说过,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在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中,有一个名叫桑桑的小男孩,他在童年时期也经历了一段与厄运相拼的岁月。那是我蘸着童年的记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来为读者讲述那段时期不同的人和事对我的影响。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我的聋子祖  相似文献   

12.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作品中的"空白"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流畅的特性,人物形象特征的凸显,倒叙开头以及开放式的结尾,语言富有生气与韵味。从而使作品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也使得读者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去获得美的感受。本文分析《草房子》中多个运用"空白"艺术的案例,解析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故事发生地——油麻地,我一直认为那是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后来他的长篇小说《细米》之中,也提到了油麻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并没有走福克纳那种路线——建立一个庞大的家族的谱系——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油麻地不过是他在香港小居时住过的一个地方而已,他很喜欢,所以就被他纳进他的小说之中。这个精细而又喜欢唯美的人,总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和他的艺术追求保持一致并产生审美碰撞的机会和细节。这样,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就生活在虚构的油麻地里。曹文轩在《草房子》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他不习…  相似文献   

14.
于莉 《小学语文》2007,(8):54-55
说来得感谢人教网萤火虫教师读书会,第一次读曹文轩的作品,是在萤火虫教师读书会举办的“儿童文学阅读研讨会”上,蒋军晶老师执教了一节《草房子》班级读书会。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交流着,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交流中逐渐鲜明。回来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找来《草房子》一口气读完,然后又读了曹文轩的一系列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草房子》时,我尝试重"点"关注,较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沉入了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重温小说关键情节,在思维中形成人物关系图。2.评论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解读小说主题。3.回望整体内容,提升阅读感悟。4.关注曹氏文字特色,引导学生进行象征性细节阅读,掌握阅读方法。聊书流程一、重温要点,梳理人物结构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草房子》,谁知道书中的第一男主角叫什么名字?师:《草房子》这本书写的是"桑桑"在油麻地小学读书时期亲眼目睹或者直接演绎的一些故事。那么你认为封面上所写的《草房子》三个字是否就是  相似文献   

17.
一束阳光射进了窗户,照在一个男孩身上,他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作《草房子》……《草房子》以桑桑为主人公,讲述了他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小学生活,亲眼目睹的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故事:残疾男孩对生活的坚  相似文献   

18.
在《草房子》的班级读书会中,我把学生分成了四组,分别代表《草房子》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然后宣布从四人当中选出一名“最佳少年”。因为学生好胜心强,因此他们竞相用书中的事例和细节证明自己是四个人中最调皮的孩子、最英俊的孩子、最有出息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桑桑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房子……"当我读完曹文轩的纯美儿童小说《草房子》,合上这本书,享受阅读的欢悦时,我被曹文轩充满美感的故事,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所陶醉。  相似文献   

20.
<正>那天,一节语文课课始,我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前口语交际:读书交流。今天该进行《草房子》中《药寮》这一章的交流,当一个孩子说到他从主人公"桑桑"的父母对孩子的病(其实是误诊)的担忧和无奈中,体会出了父母爱子之情,我及时介入,引导孩子们:"能联系实际谈谈吗?"一位曾经动过腿部手术的女孩子,勇敢地说了自己的真实事例。当讲到"我早晨醒来后,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