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肖渊 《声屏世界》2011,(9):36-36
采访要深入细致。记者对要采访的内容事先要心中有数,弄不明白的要向采访对象问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科技方面更不能一知半解。如有的记者去采访养蜂方面的内容,由于养蜂知识缺乏,又不愿认真现学,  相似文献   

3.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得到尽可能丰富翔实的素材,不仅需要研究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还得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各种策略技巧,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像博弈的双方.熟练掌握并在新闻采访中熟练应用博弈论,能拓宽记者的视角、使记者在采访中的身份角色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记者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采访技巧,尤其是那些名记者,他们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在掌握一些基本的采访技能的同时,都拥有一些自身所独有的采访技巧。本文通过对名记者采访技巧和自己多年采访经验的总结,探析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9.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10.
创造机会     
如果我是中央电视台或新华社记者,向那些体育界的名人通报姓名或许会随意些,提问题会更放开些。但是我不是。对地方报的记者来说,采访那些大牌明星机会相对比较少。但是,许多时候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从理论上说这是个采访心理问题,一是自己要有采访意志,目标确定后...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是关于采访提问技巧的学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便是我们常讲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一些记者这样议论,采访中最幸福的是碰到一个能说会道的采访对象,不仅有问必答,而且善解人意,使记者轻松如愿地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不幸的是碰到不善言辞的对象,需艰难地"发掘"自己所需的材料;更不幸的是遇到大放厥词的对象,道出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背道而驰的内容.其实,我们正要谨防投我所好的采访对象,警惕那些送上门来的貌似"求之不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记,在采访时,必须用心、用笔或借助于其它采访工具认真做好记录。据有关史料记载,不少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每次翻开采访本,好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又能回忆起当时采访的情景,那些被采访过的对象又活跃在眼前。与他们相比,目前,我们某些记者这项基本功萎缩了,采访时既不用心,也不动笔或用别的手段去记,面对采访对象,居高临下不着边际地问上几句,然后,要么是拿些现成材料走人,要么就是指使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子送到编辑部去,采访完全是走形式。回去后,记者坐在办公室内,…  相似文献   

16.
思考的深度     
高尔基说:“谁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如何理解这个“思考”呢?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的体会是:一篇稿件的质量,取决于采访,而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她初当记者时,采访只知道采访材料,却不懂得采访思想观点。如果没采访到思想观点,那些生动的材料就象  相似文献   

17.
积极开展批评,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扶正祛邪的有效手段。作为记者,既要坚持正面宣传,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也要善于向那些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做记者工作的人都知道,正面宣传普遍受到欢迎,被采访对象大都能主动配合,在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一路绿灯。而批评报道呢?恰恰相反,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轻则受到冷遇和阻拦,严重时,记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近年来,记者在批评报道采访中被殴事件已屡见不鲜。这说明,搞好批评报道,并非易事,为了批评报道这朵带刺…  相似文献   

18.
鲁慧 《新闻世界》2011,(4):72-73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笔者对创造性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周乐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72-173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准备,采访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质量的好坏,而记者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则与采访能否成功关系密切.鉴于新闻采访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本文在采访原则基础上从诸多方面扼要分析了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广大电视新闻记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20.
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提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提示”一词的解释。录音采访中的记者提示与之略有不同,提示的目的常常不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而是为了引起第三者(即听众)的注意或是让听众能够明白。录音采访时,记者与被采访者交谈,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