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课程类型、课程特征、课程价值"三个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再思考。从"课程类型"层面,论述了"活动主题化"实施策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有助于整合德育活动、阅读活动、辩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一门引领、统领学校的所有教育的活动课程;从"课程特征"层面(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研制了主题活动的"选题策略"(学科拓展策略、热点探究策略、工作转化策略、文化实践策略);从"课程价值"层面,提出了课程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课程改革已然行进十多年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仍然是片面与狭隘的。文章从课程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度,解读了小学课程统整的现实需求、理性思考与探索实践。从"教"的课程到"学"的课程,从"学"的课程到"研"的课程,从"研"的课程到"创"的课程,深入阐述了课程统整中三个层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4.
李德元 《现代教学》2009,(10):10-10
长宁区教育局从优化课程入手,针对高中综合素质教育,推出了建构跨学科"主题轴"式校本课程群的举措。通过区教育局组织的研讨会,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从优化课程入手,减负不减质,增效更增值"的课程建设要求,并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遵循这一要求,构建体现我校特色的"主题轴"式课程群。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的过程,体现了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走向"理解"。目前有关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取向、理解方式、理解内容、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策略等,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师课程理解研究中应注意明确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拓展研究主题、丰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敏 《当代教育论坛》2010,(11):112-113
文章从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方面对高职物理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从叔本华的认识论受到启发,在教学方法上特别强调了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对物理知识的"领悟"。高职物理课程通过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来传授"真理",是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  相似文献   

7.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必须转变课改模式,从理论化课改转向实践化课改,从而使课程改革超越"左与右":在课改目的上,从"求新"向"求实效"转变;在课改方式上,从"革命式的推倒重建"向"折中调和"转变;在课改根基上,让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从"同质关系"转向"异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理论思维对课程改革的殖民,才能让各种理论在折中调和中为课程改革服务,才能最终推动课程实践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作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理性思考,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课程的变革,而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教材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材实现从经典式教材向材料式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学"的方面转变,从静态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物化形态到课程事件过程的动态创生和展示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落成,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以"大课程观"为思路,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存课程与隐蔽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与规划,形成了史家胡同小学"区域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拓展、创新体验、人文素养、健康教育四大类课程。  相似文献   

11.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新教育"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是其心理学依据,陶行知"知行合一"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是其历史传统和教学论背景。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进入高中课程体系,属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需从制度建设、常态管理、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观点     
【课程理解: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课程意识的觉醒是教师教学生活走向成功的基点】;【自我教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该文针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试图从新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行为及能力需求出发,构建"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课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和课程建设内容两方面阐述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求课程为人才培养之所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机会"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课程责任",把稍纵即逝的机会转化为真正富有价值的"话题"资源,为学生开创一个更为灵动、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语文空间。发掘"话题机会"的主要途径有三:从文本中提炼,从文本外捕捉,师生共同开发生成。  相似文献   

17.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确保职业教育"立交桥"顺利通畅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要实现内涵上的对接,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对接、课程层次由"打基础"递进到"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从"重技能"过渡到"重能力"、课程类型由单一必修课丰富为选修、讲座等多元化课程。文章结合试点工作开展实际对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倡导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建立师生交互主体性,体现着"对话中心课程"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20.
非化工类专业"大学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化学"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文从课程体系方案、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等方面,介绍了"大学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