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一) 我国上个世纪的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大众化文艺思潮写工农兵,唱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的热潮给"五四"以来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时期的作家们,他们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移植性"和"欧化"现象之不可取,力求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出发,致力从中国古典通俗文学和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中汲取养料,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1965年<辞海·未定稿>文艺条目、"文革"期间修订的文艺条目、1979年<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之文艺条目和1979年版<辞海>文艺条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演变的历史.解读"文艺条目(1976)",兼顾"文艺条目(1965)"、"文艺条目(1979/修订稿)"文艺条目(1979)",不仅对我们理解"文革"文艺思潮,而且对具体把握当代文艺思潮的演变,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5,(4):79-8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事业的重要地位,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指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讲话"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必将大大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艺的百花园里,各种文艺形式争奇斗艳而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山水诗和山水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发展中就彼此丰富,同趋深化,诗画交互影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驱使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画家争相从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又将诗与画水乳交融,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王维就以诗作画,  相似文献   

5.
我国以往的文艺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忽视文艺自身特点、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方法与任意肢解艺术生命的现象和问题,而目前的文艺研究在研究体系上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越位"现象,因此,必须结合文艺学的特殊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方法论.在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方面,要坚持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在文艺研究体系的建构方面,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具体的文艺研究方法上,提倡多样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方法论的最佳方式是"对话".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广泛开展的"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体现了苏区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过程,同时也承担着苏区意识形态功能,与解放区的文艺奖金制度有着内在联系。解放区的文艺奖金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解放区的文艺奖金活动中,活动组织者的政府性、文艺主题内容上的意识形态性、文艺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和直观性、文艺评选标准上的政治功利性和通俗性,直接形成了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大众文艺思潮,这种大众文艺思潮成为解放区文艺奖金制度践行的最终导向。  相似文献   

7.
1937年到1945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广大的版图被分割为"沦陷区"、"国统区"和"根据地"三个部分.这种分割,对本时期的文化、文学的构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三个文学区域中文学流派、作家群体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其间有一个迁徙、转移、分化和重组的过程.重庆、延安和昆明这三座城市代表着三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坛面貌,反映了40年代前半期中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40年代,虽然战争使交通和媒体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文艺协会和杂志的活动、发行仍然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1946年"五@四"文艺节的次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该报编辑萧乾写的"社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对文艺现状和发展前景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表现了40年代后半期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中所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大茫然".  相似文献   

8.
"文艺范"是当下中国的社会身份标签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艺范"逐渐聚集成一个小群体,从最初仅是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发展到对各种物品、符号的占有再到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分析"文艺范"的概念及现实表现入手,阐述了"文艺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出"文艺范"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文化现象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文艺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西方文艺心理学精致后产生的困惑和中国文艺心理学成长中出现的烦恼中剖析了当前文艺心理学缓步难进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统摄西方文艺心理学众多理论 ,从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中吸取养分 ,寻求补充 ,这样才能使困境中的文艺心理学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一直处于"他者"塑造的位置。当今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国人对国家形象的关注与焦虑日益突出,这种焦虑的背后隐藏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部分作家曲意逢迎的畸形创作现象。文艺塑造国家形象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彰显民族性。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体现多样性,避免类型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11.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对文艺领域的全面渗透,文艺活动的商品经济性质和产业性质日益明显。因此,文化生产、消费的视角成了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本雅明和托夫勒等人关于文艺消费的研究都是在这种文化视野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虽然富于开创性意义,但他们的研究仍有颇多缺憾。这些不足显示出了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复杂性,因此进行文化生产、消费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特定文化语境中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具体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基本要素应该是五个而不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四个。艺术媒介是艺术过程中最为根本的要素,去掉这个要素,其他四个要素就无法存在于艺术之中。艺术媒介理论外延了“艺术生产”理论的范畴,拓宽了对艺术生产的认识范畴,有助于我们重新梳理艺术发展史,并对艺术分类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均有重大建树。至今,人们对于巴赫金的学术特色仍然难以确定。从巴赫金的许多著作和大量论文看,他有意或无意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文学艺术的许多问题,这种情况是我们在研究巴赫金时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文艺活动的原则、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可知,校园文艺活动对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找准职业定位,健全人格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家骧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1):36-40,45
劳动说一如前此的文艺起源论,并无特别,基本是偏颇谬误的.普列汉诺夫之说取材全以西方视野,只字未提东方的资料,根本是道地的西方中心文化论.即以我国诸多古籍对文艺起源的叙论就可驳斥其说.其说的种种主要理由诸如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之说、出土文物之事、鲁迅之语等等都不足为据.它看不到艺术是主客体的融和统一,只见文艺起源的外因而不见内因,是机械反映论.按理而论,文艺起源只能出自多种社会实践,而绝非单纯的原由,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