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珀西·比希·雪莱的作品充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蕴藏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契合了当今生态主义思想。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莱自然抒情诗,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雪莱诗歌当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重从爱与美的角度观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蕴涵着别样的审美特质与生态意蕴。同时,汪曾祺以其对自然的多角度观照和书写、对民间文化的诗性提炼与描摹和对家园的孜孜守望,在小说中构筑起一幅幅和谐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不只是一个文学批评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研究理论。本文试图把当前研究领域中较为分散的生态批评理论归纳为到几个重要的理论视阈中去,以便使读者形成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整体印象和深入反思的系统视角。这几个理论角度既是生态批评最具创见之处,也是对当下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问题最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它们主要包括:对现代文化领域中人与自然的隔绝和自我封闭进行批判,探询符合自然精神的生态审美原则,追求理论对话中多元宽容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是一个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它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唤醒人类在功利主义驱动下甘为工具的麻木的意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相似文献   

5.
焦丽梅 《教书育人》2007,(12):100-101
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批评,是由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批评模式,是生态文艺学的批评实践,或称生态文学评论。由于生态批评的对象首先是揭示自然生态危机的文学作品,如果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误以为生态批评的对象只是环境危机与自然保护,而将生态批评浅层化为“环境批评”。其实环境并不能代替生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自然书写、整体性原则、交融性审美及主体间性四个维度,建构了诗歌美学的批评范式。自然书写主张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整体性原则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交融性审美主张委身于自然之中,物我两忘,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主体间性倡导人与自然万物相互敞开,开展对话,彼此交流,共同拥抱。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生态批评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主导、聚焦自然与文学之内在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生态批评视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解读,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与感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碧云 《英语辅导》2010,(1):201-20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古舟子咏》充满了神秘、怪诞等色彩,给读者以梦幻般的感觉,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渴望与关注。《古舟子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赏析此诗,分析诗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而解读并深刻理解其所表达的生态思想,感悟诗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荒野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跨文化、文本阅读以及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并分析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工业主义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的体系性联系,透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折射出的心态和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1.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被瑞典文学院认为"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她的作品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思考、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揭示与批判,以及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探询与追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生态学的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12.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掀起了生态批评的绿色浪潮。从生态角度重新审视、评价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其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生态思想,质疑、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以达到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缓解乃至消除生态危机的目的是必要并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众多的狄金森研究中鲜有生态批评方面的研究。生态批评探讨文学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借以唤醒当代人的生态意识。循着万物平等、反人类中心主义、诗意地栖居的生态伦理思想之光,不难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这些生态意蕴和狄氏的“生态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意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进行思考,更多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吁请,对人类欲望膨胀和诗意生存萎缩的关注,从而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并被以后社会发展所证实的远见.  相似文献   

16.
《寂静的春天》中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尤其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生态批评的精髓一脉相承。它普及了环保知识,唤醒了环保意识,催生了生态文学的繁荣,不仅给生态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生态批评的面世奠定思想基础。因此,它是生态批评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环境论建立在荒野保护和从城市回归田园的传统基础上,因而尚未顾及保护那些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和后工业空间。这一弱点也是美国生态批评前20年的重要特征。生态批评家倾向于偏爱那些关于荒野的文本及其治愈现代性弊端的力量,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着将受到了生态损害却又不如荒野景观壮观的城郊和城市环境搁置一旁。这一批评范式鼓励了批评家把我们当做纯洁和正义的仲裁者,而不是伤痕累累的大地上的子民。沼泽龙是一个典型的不洁、混合物和道德混淆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它进行研究来阐释上述问题。本文仔细研究了两个当代文本,即苏珊.格里芬的《女人与自然:她心中的咆哮》和罗伯特.沙利文的《牧草地:城市边缘的荒野历险》,旨在辨明一些新的术语,让我们能够学会适应工业污染及其对土地、水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定位,实施职业教育的环境与体制,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其强调的重点是“技术”和个人的“职业能力”及相关论域。随着时代发展主题的转换,职业教育研究愈来愈聚焦于人或人的生存质量的提升,从关注人的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转换为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和尊严彰显。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各家媒体记者历尽千辛万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表现出了新一代媒体人顽强的职业精神;同时报道的公开透明,也折射出了媒体和社会的进步,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