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读完鲁迅的《小说史略》,浮想联翩,思绪久久难以平复。鲁迅的文笔,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深刻地解剖了封建社会和20世  相似文献   

4.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具有爱憎分明的政治情感,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和犀利深刻、诙谐幽默、新鲜奇崛、善于独创的语言魅力。读鲁迅的杂文,使我们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6.
<野草>深刻地体现了鲁迅思想复杂的矛盾性.鲁迅一方面要守护源自对希望与失望无法抉择认同的内心孤独,在内面精神世界无奈地抉择自省.这种矛盾使鲁迅陷于更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鲁迅担心自己的孤独会影响到时代青年的情绪,于是使<野草>中抗争成份多起来,即使是内省为主的篇章也多了抗争色彩.这样<野草>就因鲁迅在孤独中的守望而形成一个大的思想张力系统,也正是这一张力系统丰富了<野草>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说到中国现代的幽默大师,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鲁迅、林语堂、老舍、梁实秋、钱钟书。但这几位公认的幽默大师里,我对鲁迅是颇有微词的。不错,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犀利老到,往往对人类的劣根性洞若观火之后能做到一语破的,大有尼采一句话顶别人一本书的本事。但是,鲁迅的讽刺与夸张都显得太严肃、深刻与辞严色厉。  相似文献   

8.
提到鲁迅。同学们很容易想起一个荷戟而行、以笔为匕首的战士的形象,这也许是鲁迅先生留给世人的最难忘的印象。在《礼戏》的文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犀利与深刻;但在某种程度上,《社戏》更是一首遥远的牧歌,是依稀的旧梦,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语言的凝练、含蓄、犀利、传神,令人赞叹不已,深受中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试就其作品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一些分析,以此来更深入地感受鲁迅用词的妙处,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又加文辞美,讽刺有深味。……这是陈毅同志写下的赞赏鲁迅杂文的诗句。它热情洋溢地肯定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锐利的战斗性和憎爱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鲁迅杂文讲究文辞、富有情彩、犀利泼辣、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万字的著译,其中杂文占了七百多篇,约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读到鲁迅那些刻划“麻木的国人的魂灵”的小说,那些透辟犀利的杂文,那些抒写孤独苦闷与奋进心灵的散文诗,那些回忆旧日生活的散文时,常常为鲁迅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理性、那异常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震撼。同样,当我们读到郭沫若那些探究星空、拥抱地球、赞美太阳,以狂放的激情、奇丽的意象讴歌象征着中国再生的集香木自焚的凤凰等浪漫主义诗篇,读到他《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等政论,读到他借古讽今的历史剧时,我们也会为那“生的颤动、灵的喊叫”,为那挟裹着时代精神奔突而至的人文精神,为那洋溢着的天才灵性而赞叹。鲁迅和郭沫若各自不同的人格与风采,他们的胸襟和情怀,他们不同的美学风范,曾经那样强烈地吸引着几代中国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两位巨人为什么会形成冷峻深刻和自由浪漫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是杰出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章似匕首投枪,猛烈抨击了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因此,他的文章大多给人以犀利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鲁迅研究界一直认为鲁迅后期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他学习和娴熟掌握了革命辩证法,观察社会问题更为深刻,杂文也更加犀利.近些年来由于国际政治气候有变,对鲁迅后期的非议增多,其中不少观点是值得榷商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精神史上,鲁迅作为一位对国家民族命运及自身命运有着深刻自觉的“孤独者”,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精神典范对后世产生永久影响,关键在于其迥异于传统文人与当代文人的精神特质。他的觉醒与冷眼、反抗与战斗、孤独与彷徨都构成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写的关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这是一篇思想深刻、笔锋犀利的杂文。各种类型的语文课本大都将其作为范文入选。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以他冷峻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那些挣扎在黑暗社会底层的平凡而又不幸的人们,还是眼见得社会吃人的种种现实却无力改变一切的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清醒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孤独,还有这孤独中蕴含的深深的悲凉。那么,鲁迅笔下有哪几种孤独者形象呢?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化从鲁迅个人生活的角度切入,认为《孤独者》是鲁迅对自我生存方式一次深刻的思考。小说通过心造的魏连殳命运的描绘,重新肯定了现存自我的生存方式: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