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官话里的“把连”来源于短语“一把连”,是由后者经过词汇化、重新分析和省略等程序而形成的跨层非短语结构。贵州方言里的“把连”由范围义进一步语法化为程度义,这不仅反映了西南官话程度副词的一种来源,也印证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词义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2.
“马虎”与“马马虎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都用来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等. “马”和“虎”这两种哺乳动物,一属草食,一属肉食,也算得上是一对“仇敌”了。怎么会把它们的名号扯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简析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从除法应用来看,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前者是“逐一分”,后者是“逐份分”。这两种情况归结起来都是平均分”,只是分的方式不同。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就要使学生按照“九义”教材的这一思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描述性的方式知道除法的含义,分清这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4.
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教、有待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允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性情感性质,使幸福与教育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则是更为深刻、可靠的理解。当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义。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幸福”;反之,不能教学生幸福,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幸福地教。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瑛 《辅导员》2009,(19):15-17
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这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如“他把杯子拿走了”也可以说成“杯子被他拿走了”。“他是个好学生”也可以说成“他不是个坏学生”。由于不同句式的语气、感情不同,表达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说话、写作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变换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6.
让爱,延伸     
我们的自由天空 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从没有把它(公益助学)看成一件“助人”的事情,也没有以“助人”心态去做这件事。我们期待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将奉献爱心作为一种习惯.这样在付诸“助人”这一行为的时候,是一种很自然、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一提语文课的诗意,有人会这要想,这不是把语文课搞得得玄乎了吗?下意识也就会把它与要“简简单单学语文”,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抵触起来。其实,非此即彼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一样,生活在也处处存在着诗意。  相似文献   

8.
每月谈     
洪畴铝也谈“这碗饭不易吃”时下,有些教师发出感叹:“教师这碗饭也不容易吃了。”教师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把自己的崇高职业说成是“这碗饭”,虽不怎么动听,不怎么响亮,但的确也是一句大实话。在现阶段,任何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谋生手段。“这碗饭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正> “杂文”作为文章体裁是源远流长的。但杂文赖以独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却历来众说不一。笔者以为杂文的基本特征在于“扎”。一、说“扎”从现代文学史上看,“杂文”这一名称,正式通用于三十年代,二十年代称之为“杂感”。“杂文”名称的通用,标志着这一文体的成熟。这一文体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与刀下”发展成熟的。把杂文的兴盛说成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把写作杂文骂为“堕落”行为的“围剿”者,也不得不承认这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噩梦般的灾难,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考生用诗意的文笔把“灾难”和“悲伤”化为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悲恸之余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闻到了真情的芬芳。“一曲爱情的绝唱.背负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驶进你心的港湾”“抛弃那廉价的偷生.只为把高贵的心曲张扬”“倾斜的船身与海水构成了一种心灵的角度”“那眼眶里贮满的热泪,  相似文献   

11.
在八○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道改正病句小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按高考阅卷标准答案一种修改法,把“不学习”删去,或将“否则不学习”都删去,改为“不然”、“不这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按另一种修改法,把“否则”删去,或者将“否则”改为“如果”、“假如”、“倘使”等,我认为这样不甚妥贴。因为“学习”是泛指,“刻苦学习”是特定所指,这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不尽相同的词和词组放在一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无非是这么两种:一种是叙事,另一种是写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面,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具体地刻画好所写人物的性格,即如何把人物写“活”,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学生尽管也很“卖力”,写时也很专注,但写出来的人物脱离现实生活,没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作文中的人物”;而如果掌握了一些描写、刻画人物的好方法,那么即使花费较少的气力和笔墨,也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会产生如见其人的感觉。要把人物写“活”,最…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吴伯萧的散文《早》。当学到课文第三段“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教室的角落,一只手举了起来。“老师,这把‘不常使用的戒尺’什么时候用呢?”这时.有的学生就遭不及侍地抢着回答了。有的说“当学生做了不好的事”,有的说“当老师生气时,……”他们的回答,确实也认识到了这把“戒尺”的特殊用途。“是呀,这‘不常使用的戒尺’是古代的老师用来惩罚、教育学生的一种工具。”……听了我的补充解释,看得出,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异样的神情。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牛排和牛小查理和邻家的男孩约翰在一起吹牛。查理说:“我叔叔发明了一种机器,只要把牛从这头送进去,牛排就可以从那头送出来。多棒!”约翰说:“我表哥也发明了一种机器,只要把牛排从这头送进去,就可以有牛从那头走出来。比你叔叔还棒!”“约翰,”查理说,“让你表哥把机器卖给我叔叔吧。”“为什么?”约翰问。“以后我叔叔就可以不养牛了。”查理说。  相似文献   

15.
引言“把”字句的转换有它特定的规律。某些句子,可用动宾谓语句表达:“主──动──宾”,也可用“把”字句表达,将名词性宾语移前:“主──把+名词──动”。动宾谓语句转换成“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跟动词有很大的关系,也踉宾语和“把”字后名词有关系。本文着重谈谈“把”字句转换为动宾谓语句的情况。一、谓语动词后边的补语成分“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的补语,种类很多,按补语的不同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这里主要指“上”“下”“清”“紧”“回”“去”等动词或形容词与谓语动词构成的动…  相似文献   

16.
“导”就是指导、引导,是方向和方法;“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要求,是目的和形式;“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新课改要求应把传统的“教案”变为“导学案”,这既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本文就导学案和教案二者之优劣做一浅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导学案编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国语·晋语一》载:“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按先秦典籍中“隶农”二字连言,仅此一见。现代学者多把“隶农”理解为一种阶级身份。有人说这是一种农业奴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依附农民,或者是有奴隶色彩的农奴。其实这都是误解。首先从语法上看,《国语》中的“隶农”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主谓结构。“农”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为“耕作”,“隶农”就是“隶从事耕作”。上引《国语》原文是一个比喻,译为今语当为:“我  相似文献   

18.
循循善诱”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原则,一经孔子提出,就受到了历代教育家的推崇。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应让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循循善诱”要体现“诱”的科学性“循循善诱”是一种崇高的教学境界。要体现“诱”的科学性,才能真正把“循循善诱”这一教学原则的良好效应体现出来。“循循善诱”中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诱”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其次要有步骤地“诱”,这也就是所谓的“循循”。这个步骤具体来说,一要营造一种学生乐于被“诱”的氛围;二要适时地预设诱…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接受的主体。教学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一种活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即使是“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相长”也是非常重视教师作用的。这是一种把教学看成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