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学自清末以来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模仿日、德、美、法和苏联大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国大学百年现代化进程虽以西方模式为显性主导,但却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隐性运作的,模式频繁转换的背后恰恰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选择怎样一种大学模式来整合西方学术文化的问题。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许美德教授试图通过文化的角度来获得对中国大学百年历史的一种阐释性认识。她借助韦伯的“理想型”,抽离出自治权和学术自由这一对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西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差异。她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大学百年来在两种文化下经历的冲突、借鉴和融合。最后,她期望中国大学在吸收这一百年来调和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矛盾与冲突的成功经验上,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即真正的中国大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式大学到中国大学模式,表达出百年来中国大学寻求自主发展道路的诉求,实现学术自主、文化自强,是中国大学和华人学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中国大学模式则是这一理想和目标的高度概括。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以政治权力和市场力量为代表的社会干预使中国大学面临组织趋同和精神失落的现实困境,立足中华文明根基之上的大学精神重构和文化自觉,由此形成的中国大学模式对中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文梳理了国际、国内关于大学模式研究的成果,明确了大学模式的基本涵义,重点分析了关于何为中国大学模式、如何构建中国大学模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学模式研究亟需加强对现实中国大学制度的批判性研究,明晰中国大学模式的文化要素,探索传统体制下中国大学改革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说明中国大学模式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讨论中国大学模式要防止把对中国大学模式的认识与中国大学模式的事实混为一谈,避免将对中国大学模式认识不深刻与中国大学模式不存在混为一谈。中国大学模式是人们思维建构出来的一种待发展、待完善的框架,实现从“自在客体”到“人为客体”的“转向”,完成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是中国大学模式出场的应然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集体性文化“失语”充分暴露了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不足,这种“不足”是中国大学在知识生产中的话语权和原创力衰落的表现。因此,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就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与三个要素紧密相关:首先是文化能力,包括文化原创力、文化包容力和文化影响力。文化能力是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的发动机,没有文化能力,就没有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其次是文化态度,包括文化价值信念和文化情感信任。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局势下,中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又要与世界高等教育趋势融合,这就是"中国大学模式"问题核心所在。为此出现了国际化与民族化两种不同声音,而文化本体说渐渐成为一种主导学说。然而真正的难点却在于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该保留哪些中国特色。这一难题考验中国大学的创造性潜力,而解答这一难题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国大学教育在20世纪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大体经历了三种办学模式的演变,即欧美传统模式(19世纪末—1949年)→苏联模式(1950—1980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模式(1981年—)。欧美传统模式是以人文主义文化为中轴;苏联模式是以政治文化为中轴;中国现代模式是以科学文化为中轴。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进入21世纪中期以后,将开始由科学文化为中轴向智慧与德性为中轴转移。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将会在21世纪内发挥更大的理论威力,将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中,使中国大学成为科学与人文并重,更加侧重主观精神的文化生产场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我国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着重从大学本身的视角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中国大学应着力建构“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突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多元文化的激荡拓宽了学校德育的空间,也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应在坚持民主传统文化为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前提下,运用“和而不同”的思维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它的基本类型是二元权力分离适度渗透型,它的基本定位是基层学术组织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它的核心职能是治学。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是“教授治学”。“教授治学”并不是对“教授治校”的否定,而是目前对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核心职能更为准确的表述。“教授治学”的内涵是对学术事务包括学科、学术、学风和教学进行管理与决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如何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价值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多元价值观点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双语教育模式、本土化建构模式、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推进我国多元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是当今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代文化建设正面临从"中国西方化"到"西方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矛盾,建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阅读中华文化经典是重建民族文化之"根",诵读文化经典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原则。联合国已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从初等和中等教育扩大至高等教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蕴含着渊源深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在冲突与转型之间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与实践与西方大学有所不同,其政策和举措可以归纳为“关系健康发展模式”。通过对中国大学的“关系健康发展模式”之思想渊源、理论框架、实践范例的系统阐述,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来自中国的独特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漫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中国民众文化心态的根本变革,社会经济转型导致的文化转型;面对中国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与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极大差距相适应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如何关注课程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的萌芽到20世纪末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大学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百年。作为后发外生型的中国大学,其特色之路充满了障碍和矛盾。中国大学一直处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之中,处在学术自主与外在控制的挣扎之中,处在借鉴模仿与追寻特色的徘徊之中,处在“致力于高深学问”与“升官发财之阶梯”的矛盾之中。现代中国大学要追求其最原始的特色,必然要从内向外进行根治,回归大学的本性,遵循大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